拜师礼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5-07-25 作者:Cold-blooded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在教案中应设计合理的课堂检测和反馈环节,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编写优质教案的重要目标,​,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拜师礼教案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拜师礼教案参考8篇

拜师礼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拜师礼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教学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三、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四、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五、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作业:

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分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的小文章。

拜师礼教案篇3

师:小朋友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二十九个大脚印。

生2:活字印刷。

生3:国画。

生4:中国舞。

生5:文字。

生6:太极拳。

生7:武术。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播放视频)

师:你知道刚才录像上响彻全场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生: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这个“拜”字虽然不是要写的字,但比较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生观察,书空)

二、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孔子拜的老师是谁?(板书:向谁)

生2:孔子为什么要拜师?(板书:为什么)

生3:拜师有什么用?

师:就是为什么拜师,要注意倾听。

生4:他有没有拜成?

全体:能拜成。

生5:去哪儿拜师?(板书:去哪里)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去拜师的?(板书:怎样)

三、初读课文,交流已知道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生字读正确、流利,不会读的在书上做记号。(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把自然段序号标上了,要是你没标,赶紧把它标上,你们两个没标,赶紧标上吧。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孔子拜师拜成了吗?

生全体:拜成了。

师:哪些问题是你马上就能回答的呢?

生:向谁拜师。

生:老子。

师:老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老聃。

师:孔子的名字叫什么?

生:孔丘。

师:孔子的名字还叫什么?

生:仲尼。

师:你看了这幅插图,你知道哪位是老子,哪位是孔子呢?

生:这个老人是老子。

师:为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生:读文(在洛阳城外……学问)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你读了课文马上就知道的?

生:去哪儿拜师。

师:孔子去哪儿拜师?

生:孔子去了洛阳。

师:孔子从哪儿出发?

生:孔子从曲阜出发。(读文: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你来读读吧。

生:他多加了一个“多”。

师:这个地名比较难读,刚才这个小女孩读得很好。

生:(齐读)曲阜。

生:齐读(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生:我还知道他为什么去拜师。

师:你学得真快,请大家从书上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默读、汇报)

师:看看老师找到的和你们是否一样呢?(课件出示课文)

生:指名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不辞辛劳。

师:句中哪些词语让你很感动,赶快把它们圈出来。(生圈词语)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你是如何理解风餐露宿的?

生1:晚上都在走,整天都在走。

生2:在风中吃饭,在地上睡觉。

生3:早上、白天都在赶路。

生4:晚上也在赶路。

生5:白天和晚上也在赶路。

生6:一直都在走。(生读课文)

师:孔子什么时候在赶路?

生1:白天和晚上。

生2:中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还在赶路。

生2: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白天、中午、晚上、凌晨都在赶路。

师:你感受到什么?

生1:孔子很辛苦,天天在赶路。

生2:孔子一路上非常艰难。

生3:孔子很好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你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出示地图)

(生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孔子风餐露宿足足走了12个月啊!

(生读)

(生齐读)

师:这个“终于”说明走的真不容易啊!

师:孔子真不容易啊,走了12个月,终于走到了洛阳,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孔子很艰难?

生:风尘仆仆。

师:你能结合这句话说说什么是风尘仆仆吗?

生1:身上全是沙子。

生2:身上全是泥。

生3:身上都是泥和沙子,自己也很累。(生读“风尘仆仆”)

师:请你在插图边上把“风尘仆仆”这个词语写一写。(生写词语)

(同桌互相欣赏、互夸)

四.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好学。

师:学到这里我真想说,孔子你如此辛苦,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生: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所以想拜老子为师。

师:“渊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生:。

师:“渊”有三种意思(课件出示)

生1:选择“深”。

生2:知识很深。

生3:还不很深。

师:他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

生:我从第一段的第一句话知道的(远近闻名)

师:什么叫“远近闻名”?“闻”是什么意思?

① 是用鼻子去闻。②是用耳朵去听。在这儿是什么呢?

生1:用耳朵去听。

生2:很远的地方都知道孔子是很有学问的。

生3:不管是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你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那你能来说一说吗?

生:他是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他曾经周游列国。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资料袋(学生自由读资料袋)

(齐读第二段)

师:孔子为什么还要去拜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

生:我看见第一段的第二句,“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生:第二段,“他觉得学习是无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样的人吗?

生1:我同桌英语已经很好了,可他还在学。

生2:我的同桌已经是数学课代表了,可他还在学数学。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的吗?

生1:我爸爸就是这样的。

生2:我爸爸在学普通话。

生3:我姐姐在学奥数。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有的同学学习已经很好了还在学,爸爸妈妈工作了还在学,爷爷奶奶还在上老年大学呢,你能够把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说吗?

生:学无止境。

师:拿出你的作业纸来写一写,用上以下词语: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生做练习)

生1: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他日夜兼程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生2: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到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他用到了哪些词?

生1: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生2: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他还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真好,今天学到的词语都能够用上了。

五.总结下课,提示下节课任务。

拜师礼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3.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法,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生字。理解“简陋”、“烙印”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孜孜不倦”、“直截了当”、“万般无奈”等成语。

2.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并初步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学过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你都受到了哪些启发?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板书课题。

3.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自由读,大声读,放慢速度读。

(3)难读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读顺。

(4)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

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读姿。

3.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

三、检查读书,初步解疑。

1.指生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

2.学生评读。

3.教师总评。

4.解疑:(1)拜谁为师?(2)结果如何?

5.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简介莫泊桑、福楼拜。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看几至几自然段是写莫泊桑拜师的?

(2)共几次拜师?

(3)每次拜师,福楼拜是怎样给予教导的?

2.小组读书,合作学习。

3.班级交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随堂小练习”。

莫泊桑是( )世纪( )国的作家。学习了这一课,你认识了( )的莫泊桑,认识了( )的福楼拜。从莫泊桑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5.课堂总结。

五、课外拓展。

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练习写一小段话。

板书设计:

莫泊桑拜师

肯吃苦,勤练习

细心观察

贵在坚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

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昨天学习了21《莫泊桑拜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了几部分来写得呢?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部分。拜师原因----拜师经过----拜师结果其中,拜师经过详写。)

3.莫泊桑是一位什么样的学生?福楼拜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结合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来细细感悟。

二、新授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目的让学生体会莫泊桑对写作的酷爱)

过渡:莫泊桑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决定去拜师。

2.请同学们默读读课文的2---9自然节,找出描写莫泊桑和福楼拜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好好读读,品味一下,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3.交流学习体会,老师及时指点、引导。

第一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坦白、急切、直截了当、这些词结合“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功夫还不到家。”“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这两个句子细细来体会。)

第二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真的、一无所获、再次、一进门就说、滔滔不觉这些词以及福楼拜的9个问题来细细体会)

第三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认真、微笑这两个词和福楼拜说的一段话来体会。特别是“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得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两句话仔细品悟其中道理。)

拜师结果如何,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结合牢牢、勤奋努力 、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终于体会补充莫泊桑的光辉事迹。)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不仅了解了人物特点,还知道了如何来写出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学到了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方法,我们采用这些方法,来写一个事物,要突出事物的特点。

拜师礼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学习写作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搜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资料。

三、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批读文,既要从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又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体会,边批准的学习习惯,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句子作批注,学会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文叙述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青年时请福楼拜指导写作,经过老师的细心指导,莫泊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本文按事情收展顺序,写了莫泊桑三次向福楼拜请教的事。叙述条理清楚,层层推进,由指导如何观察到如何写作一目了然。第一次莫泊桑酷爱写作却平平常常,向老师请教文章怎样才生动?然后是莫泊桑觉得观察后仍设计好写的,再去请教老师。第三次是将观察所写出的作品请老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读福楼拜的话,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中弄明的观察,写作的方法。从福楼拜的三次谈话中,让学生懂得:观察要有目的、讲方法;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情境中去细心观察体会,发现其不同特点,并把它写下来。莫泊桑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才写出了许多世界名著,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用这样的方法去写作。

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弄明白莫泊桑是怎样下功夫?使功夫练到家的?

教学建议:2课时

四、解读与提示

12自然段:介绍了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年青时向福楼拜请教的原因。抓重点词酷爱理解。

35自然段:写了老师要他下功夫,把每天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区别功夫和下功夫。

功夫不到家中的功夫指的是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技巧等,下功夫就是肯吃苦、勤练习,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

第6自然段:介绍了莫泊桑观察后仍一无所获,再次来到老师家。

第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读中感悟,从福楼拜的话中体会观察方法,要注意观察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观察不同的场景、不同时候、不同季节的差异,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去细心观察,要写的材料就会有很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材料的生活的有心人。

第8自然段:抓重点词天天、全神贯注来理解莫泊桑是怎样下功夫的。全神贯注:精力高度集中。

第9自然段:告诉我们如何写作。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特点、写出特点,写出的东西才会各具特色,尽显纷呈。

识字教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注意平翘舌音。

2、注意生字貌的字形,偏旁的写法,陋字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展示典型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设计参考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平平常常,不吸引人)

2、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请教福楼拜,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今天,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向课文旁边的批注一样,在你读懂了地方,你喜欢的句子或你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想想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和老师帮助,也在书上作作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梳理共性问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1)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2)每次各有什么收获?他是怎样下功夫的?(3)从福楼拜的3次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交流汇报。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

让学生明白第一次告诉他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记下来,第二次告诉他观察要细心,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等来观察,第3次则告诉我们要写出特点,如何写。

四、再读课文,归整体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五、识写字教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2、看看谁最有信心,能最快记住这些生字。

3、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你能把哪个字写得最好?老师重点指导貌、拜、陋。

5、学生练习、评议。

拜师礼教案篇6

(一)学习莫泊桑第一、二次登门请教的经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1.学习课文1-5小节,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对话内容,指导抓好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创造性复述,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1)反馈文章写了莫泊桑几次登门拜访。

(2)了解莫泊桑拜师过程中,福楼拜是通过什么方式教他的。

文章中三次登门,也都着重描写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之间的——对话。

(3)读文,了解前两次登门莫泊桑提出的问题。

①学生先自由朗读莫泊桑前两次登门,读读人物之间的对话。

②指名读,读出疑问的口气。

③把莫泊桑说的第三句话用疑问的口气读出来。

(4)了解第一次登门面对莫泊桑的困惑,福楼拜如何指导他的,理解福楼拜所说的“功夫”的具体含义。

①师引读人物对话。

②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型复述。

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说他的功夫不到家,心里会想什么呢?谁能联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一说?

③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于是,莫泊桑急切地问,那——(指导读好莫泊桑的话)

●福楼拜又是怎样指导他的呢?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看详细、长期记

●就是莫泊桑第一次登门,福楼拜针对他的问题——写不生动(指指黑板上的板书)教他的方法,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小结:今天我们抓住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练习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

2.学习第6小节,理解“单调”。

(1)读文,了解第一次登门后,莫泊桑的做法。

第一次登门,莫泊桑按照福楼拜的要求去做了,他是怎么做得?拿起书,一起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2)引读课文。

他连续看了三天都——一无所获(板书)

(3)想象三天莫泊桑看到的东西,理解“单调”。

●同学们,第一天,莫泊桑站在街道上看到——(马、车)大街上来来往往只有马和车吗?没有人吗?(人、马、车)

●第一天,他看到了人、马、车,看不出它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想到老师要他长期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再看,可他看到的还是——(人、马、车),还是没发现什么特殊之处,第三天又去看,看到的仍然是(人、马、车)

三天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 单调

(4)师小结

3.学习第7、8小节,读福楼拜的话,理解这里的”功夫“指“会观察“。

(1)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楼拜是怎样告诉他的,自由读读福楼拜说的话。

(2)请一生读福楼拜说的话,并注意读好一些四字词语。

这段话比较长,看谁能一口气读清楚。

(富丽堂皇装饰简陋狂风暴雨烈日炎炎)注意读出感情。

(3)发现福楼拜说的这段话的表达方式。

你们发现了吗?福楼拜讲了一连串的话,都是什么句?

他究竟问了多少问题啊?

这样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连续不断地发问,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滔滔不绝

(4)再次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5)思考老师把这段话分成三层的原因。

(6)细读中间这层,理解观察的几种方法。

让我们再来读读中间这几句话,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这六个问题,福楼拜在教莫泊桑怎样看啊?

①“富丽堂皇”和“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不一样。

师:福楼拜用了一组对比来告诉莫泊桑可以比较去看

板书:比较看看

②“烈日炎炎”“狂风暴雨”是描写不同天气的。

师:不同天气,马车的走法也是不一样的。福楼拜要莫泊桑多角度去看。

板书:多角度看。

③“车上坡、下坡”是写车行驶的道路不同。

师:福楼拜告诉他,车上坡时,要观察——马怎样用力(生)

师:也就马的动作

车下坡时,要观察——赶车人怎样吆喝

师:也就是赶车人的表情

师:这就是告诉我们,看的时候要关注细节。

板书:关注细节

④原来,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是告诉莫泊桑怎样看,这样看就是——

(从第8小节找一个词)观察,观察就是要——(引读板书)

板书:观察

(7)比较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思考福楼拜这样说的原因。

①出示陈述句,请一个学生读。

②质疑,文中为什么不这样写?(让莫泊桑思考,给他启发)

4.在充分理解福楼拜的话的基础上,对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听着福楼拜这滔滔不绝的问题,莫泊桑深受启发,此时他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课文没有写,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创造性地说说此时莫泊桑心理的想法。

注意:你的想法要围绕着福楼拜的话给莫泊桑的启发。

●小结

(二)理解第三次登门时福楼拜所说的话,了解莫泊桑从他那里再次得到的启示

1.了解第三次登门福楼拜的反应及原因

师:福楼拜读者莫泊桑带来的作品,脸上露出了微笑,说明了什么?

说明莫泊桑有进步了,能够用福楼拜教他的办法观察事物。

2.通过朗读,理解第三次登门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具体方法。

●请三个同学读福楼拜说的话。

板书:抓特点、善于写

●小结:这一次福楼拜又耐心地启发他,怎样把“写”的功夫练到家。

1、观察咱们学校放学时的情景,以《放学》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

2、把课上所学的名言名句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读一读莫泊桑或福楼拜的文学作品。

拜师礼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拜师礼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家?学了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复习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我过古代着名思想家和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2、故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文中还写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老子,他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研究孔子、老子的人物形象

1、是呀,那么在孔子拜师的整个过程中,孔子和老子是如何的谦虚有礼,都还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

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⑴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⑵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3、学前指导。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行往往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言谈举止)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研究人物的品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你可以研究孔子,也可以研究老子,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一两个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细细地体会体会。

4、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划出让你感动的一两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5、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问:你研究谁?你找到哪个句子来进行研究的?(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进行交流。)

研究孔子:

⑴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理解字面意思,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

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点名说,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②你是从哪几个词感受到的?(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⑶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⑸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⑹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小结谈话: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研究老子(那老子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你找到哪些句子进行研究的?)

⑴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⑵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教师小结:老子虽然不是课文的主角,但我们可以从孔子和老子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老子的博学多才和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

6、朗读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子、老子高尚的品行,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⑴学生自由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⑵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①出示孔子和老子两人的对话。(同桌互读、指读)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指读)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师生分角色读)

四、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五、课后作业

下节课我们要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同学们课外收集、背诵孔子、老子的名言,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从多方面谈谈自己对孔子、老子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