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案通用7篇

时间:2025-10-15 作者:Gourmand

通过科学的教案,我们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细致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活动有的放矢,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故事教案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故事教案通用7篇

故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借助情节发展线索,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想象表述。

2、乐意与同伴合作、讨论,体验想象表达的快乐。

3、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泥塘背景、青蛙等相关物品、幼儿讨论记录表(3份)、卖和不卖标志和底板、记号笔。

2、经验准备:对买卖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重难点:

借助青蛙卖泥塘事件,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想象表述。

活动过程:

一、引出“卖烂泥塘”事件

(一)(出示图片)对“烂泥塘”的感知进行表达。

看得出这是哪里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第一次认知冲突下的自由表达交流。

1、青蛙一直生活在这个烂泥塘里,它现在想到城里去住,于是打算卖掉这个烂泥蜡

你觉得它卖得掉吗?为什么?

3、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这个烂泥塘,所以你们都认为它卖不掉。

二、怎么“卖烂泥塘”

(一)(出示图片)由“黄牛上门看泥塘引发卖泥塘策略的思考。

1、一天,终于有买家上门了,看看是谁?你觉得老牛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2、你觉得青蛙要怎么改造泥塘,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呢?

(二)分组讨论

1、这项工作太难了,青蛙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题意吗?(分组讨论并记录)

2、小组代表发表意见,集体交流,进行归类。(思维导图)

3、青蛙听了你们的建议,认为都是好方法。于是,它费了好大的劲儿,从很远的地方引来了清水,烂泥塘变成了清澈的池塘;在池塘周围撒下了花籽和草籽,第二年春天长出了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绿油油的草地;在草地上栽种了小树苗,过了几年小树苗长成了,茂密的大树;还搬来了砖块造气了5分钟了密的'大树:还搬来了砖块造起了坚固的房子。

三、还要不要卖烂泥塘

(一)第二次认知冲突下的选择性表达。(新经验,为辩论打下基础)

1、经过一年年的努力,原来的烂泥塘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泥塘到底卖还是不卖?

2、请还想听小朋友的意见,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3、选择讲述结果表达

(二)以青蛙的观点结束“卖泥塘”事件

四、结束语

最终,小青蛙虽然没有把泥塘卖掉,但在小朋友的帮助下,让原来臭烘烘的烂兮兮的泥塘变得这么美丽,大家都愿意来游玩,小青蛙非常感谢我们这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开心吗?以后我们还要多动脑筋帮助更多的人。

活动反思: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幼儿美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主要是通过图文结合、以读带悟、角色扮演、想象说话等个多种手段引导孩子走进故事,理解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天鹅的故事》用斯杰潘老人口述的方式记叙了他看到一只老天鹅带领群天鹅奋力破冰,寻找食物,并被其感动将一挂三十多年的故事。课文中既让人感受到天鹅人性般的光辉,又讴歌了斯杰潘老人对生命的尊重。纵观课文,有许多地方存在着反差,如:斯杰潘老人酷爱打猎,但却将枪一挂三十多年;拥有优雅姿态的天鹅与“像石头似的”的破冰行为形成了反差;联系比较天鹅的三次叫声,也在内容与情感上存在着反差……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学习,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对于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较为感兴趣。通过初读课文,学生的理解大多停留于表面。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俄国著名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崔峦先生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本节课,我运用比较和读写结合的方法,力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加大用语言的力度。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鹅团结、勇敢的精神,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重难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聚焦“挂”字,引入课文的学习内容(3分钟)

二、挂肩,探寻悄离湖边的原因(23分钟)

三、一挂三十年,感悟尊重生命的真谛(5分钟)

四、个性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感体悟(9分钟)

一、聚焦“挂”字,引入课文的学习内容(3分钟)

课件出示文中带有“挂”字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质疑。确定(为什么老人挂枪离开湖边?为什么一挂三十多年?)这两个问题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回顾课文内容。

这样的引入,既使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又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为下文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挂肩,探寻悄离湖边的原因(23分钟)

这部分分三个层次处理:

(一)品读勇士破冰,感受老天鹅勇敢、顽强。

(二)细读群鹅破冰,感受天鹅团结的力量。

(三)研读三次叫声,感受天鹅精神的可贵。

(一)品读勇士破冰,感受老天鹅勇敢、顽强。

出示第五自然段文字,学生谈理解并读出体会。在体会本段比喻句时,大部分学生可能仅仅理解为:“老天鹅‘像石头似的’,说明扑打冰面的力量很大。”个别学困生会误解为老天鹅的身子像石头。此时,教师可以用质疑的方式纠正个别学困生的错误理解,并结合学过的《麻雀》中对老麻雀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老天鹅破冰的决心和坚定信念,并由感情朗读:突然,一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着冰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代表老天鹅,拍打桌面表示扑打冰面,边做动作边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然后配以贝加尔湖冬天和早春冰层厚度资料,使学生体会老天鹅扑打冰面的巨大疼痛,以及老天鹅破冰决心,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语言过渡,(出示图片)在我们的印象中,天鹅的姿态是那么优雅、独特,洁白的羽毛是那么纯洁、美丽。在一汪碧水间,它曲颈低头,闲雅胜似仙子一般。可在看看冰面上的老天鹅,此时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呢?学生会谈,“我觉得老天鹅姿态优美,但是内在精神更美。”,“我认为老天鹅美丽外表下有一颗坚强的心”……此时,教师引导:“面对厚厚的冰层,老天鹅是用什么在破冰?”学生回答:“胸脯和翅膀。”“用胸脯和翅膀破冰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回答:“可能羽毛掉落了;可能翅膀折断了;可能老天鹅身上流出了鲜血;可能它会死亡”……“那就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一自然段吧。”学生齐读:突然,一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不过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着冰面。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老天鹅用自己的身躯一次又一次地扑打着冰面,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句式,想象着会填:我仿佛看到了老天鹅留在冰上那凌乱的羽毛,仿佛看到了_老天鹅留在冰上的斑斑血迹_,仿佛看到了老天鹅折断的翅膀、伤痕累累的身体,我仿佛看到了老天鹅坚毅的目光……“就请你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吧。”

教师小结,面对用生命换取生存,英勇顽强的老天鹅,斯杰潘老人用了“一个”来代替“一只”,仿佛把它当成了人,并送它一个光荣的称号——破冰勇士。此刻,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会答:“我很敬佩它、我很佩服它、我很欣赏它……”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感悟老天鹅勇敢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同时产生共鸣,激发情感,为理解挂肩的原因作铺垫。

(二)细读群鹅破冰,感受天鹅团结的力量。

因为时间关系,这部分学习我简单说。我通过比较描写群天鹅破冰前后的语句,使学生深刻理解群天鹅的团结、乐观,并练习用其他词句表达团结的意思。同时感受老天鹅精神的感召力。认识到破冰勇士这个称号不仅仅属于老天鹅,还属于群天鹅。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感受群天鹅团结乐观的精神,练习运用语言,为理解挂肩的原因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研读三次叫声,感受天鹅精神的可贵。

课件出示描写天鹅三次叫声的句子,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自由朗读,接着教师提问“当北风呼啸,冰封湖面时,天鹅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如果学生体会出了天鹅的焦急,就指导读出: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叫声‘克噜——克噜’,只见天鹅在冰上互相呼唤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还有的学生会说:“我体会到了它们不知所措,就指导读出: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叫声‘克噜——克噜’,只见天鹅在冰上互相呼唤着,好像在讨论:“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

当群天鹅齐心破冰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叫声?学生会读: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克噜——克噜’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终于小冰窟窿变成了很大的水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游着?发出怎样的叫声呢?学生会说:“我会抬起头,挺着胸不时地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噜——克噜!’教师评价,“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快乐。如果和其他候鸟比较,你还会发出怎样的鸣叫?”学生会说:“面对困难其他候鸟只好飞走,而天鹅却战胜了它。我会骄傲地欢呼克噜——克噜——克噜!’”

学生读着这三次叫声,体会到:正是远处传来天鹅清脆的叫声,才使一无所获的老人兴奋起来,产生好奇;当他看到群天鹅破冰,被这场面深深震撼时,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和天鹅一起加油,产生共鸣;当破冰胜利时,老人和天鹅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快乐。此时,学生明白天鹅的三次叫声正是老人情感的变化,揭示了老人将枪挂在肩头的真正原因。

这部分的教学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理解天鹅三次叫声的不同内涵,体会老人情感变化及原因,深刻理解老人将挂肩头悄然离开的真正原因。

三、一挂三十年,感悟尊重生命的真谛(5分钟)

出示问题:为什么老人要把枪一挂三十年?引导学生理解“多么可爱的鸟啊!”中“可爱”的意思,结合理解出示原文结尾:“飞禽走兽也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啊……”使学生明白要尊重生命。另外,对课文和原文的结尾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课文结尾给人留下广阔想象空间的妙处。

此环节使学生感受到老人对生命的尊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义。初步感受课文结尾表达作用。

四、个性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感体悟(9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天鹅破冰场面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口头把句子补充完整(出示:当冰封湖面时,老天鹅_____;当冰面出现小窟窿时,几个天鹅_____;当水面扩大时,群天鹅_____;当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会填:“当冰封湖面时,老天鹅像石头似的用胸脯和翅膀扑打着冰面;当冰面出现小窟窿时,几个天鹅智慧地赶来帮忙;当水面扩大时,群天鹅唱着劳动号子,齐心欢快地破冰;当天鹅捕食鱼虾时,它们快乐地拍打翅膀,仿佛在向老天鹅致敬。当老人看到天鹅奋勇破冰时,怎能不被它们的勇敢与团结感动?”

接着教师提问:“面对如此让你感动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说:“天鹅和我们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情感和生存方式,我要去尊重生命。”还有的同学会说:“老人将枪一挂就是三十多年,这正是尊重生命的体现,我觉得老人很伟大。”……之后,组织学生完成个性化文字表达。

听完斯杰潘老人的天鹅的故事,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冰封湖面时,老天鹅_____;当冰面出现小窟窿时,几个天鹅_____;当水面扩大时,群天鹅_____;当_______时,____________。我想:____……

本环节使学生回顾课文中感动人心的画面,并能结合课文内容练习个性表达,抒发内心情感的体悟。

学习效果评价

1.请你从课文中选择使你最感动的一段话,对你的同桌说出这段话使你感动的原因,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同桌评读要点:一感动的理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谈,表达的较为恰当。二能把自己谈到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是什么使斯杰潘老人终身放下了?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⒈多处运用比较思想,创设问题情景,深化课文理解。

⒉以读为本,深化理解,受到情感熏陶。

3.读写结合,明确感动之处,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总结:

本文篇幅较长,我抓住故事叙述中有三处重点语句,有两处是对老天鹅舍己破冰场面的描写,一处是对斯杰潘老人目睹这一壮观悲壮情景后反映的描写。这三处语句,词句内涵深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来讲,一时之间较难理解,我采用了指导学生“读——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读采用了多种方式: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此外,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养成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圈划关键词句帮助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奉献精神,斯杰潘老人为什么后来不开枪。从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感情朗读。读写老天鹅舍己破冰的语句,要读出赞美、敬佩的语气;读写斯杰潘老人后来做出不同选择的语句,要读出他心灵所受到的震撼,内心的感动。在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激情飞扬,不仅体会到了多次撞击,也被惊心动魄的故事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更深深地体会到了原来语言是如此地富有魅力!

故事教案篇3

目标:

1. 掌握屈漆团身走路的技能。

2. 练习在15cm—20cm的独木桥上手持物品走来走去,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3. 会双脚向前行进跳。

准备:

1. 红。黄。绿三色纸,布置好场地。

2. 小图的头饰若干。

过程:

一.老师扮演妈妈,带小朋友自然进入场地。

1.“孩子们,今天天气不错,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玩,好吗?

(红眼睛。短尾巴。长耳朵。)

2. 你们愿意帮妈妈做事情吗?那你们得先跟着妈妈把身体锻炼好,这样帮妈妈

做事情妈妈才放心。

二.做运动,幼儿分散站立。

1. 孩子们,找一个位置站站好。

2. 握住小手转一转,伸出小脚晃一晃。

换只小脚晃一晃,双脚并拢抬一抬。

双手叉腰摇一摇,双手摸地蹲一蹲,

最后轻轻跳一跳。(两遍)

三.预备练习。

1. 妈妈:孩子们,我们兔子有一个最大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分别请幼儿说一说)

2. 看妈妈怎么跳的?

教师示范双脚向前行进跳,让幼儿观察妈妈的动作(轻。稳)

3. 小兔跟着妈妈在门前空地上练习。(要求幼儿双脚同时起跳,不必跳太高,双

放在体前。)

4. 妈妈带领小兔做矮人走。

四.游戏部分。

1.妈妈带领宝宝跳进家里,妈妈:

“妈妈要出去采蘑菇,你们好好在家里看家,谁来也别开门,只有妈妈回

来才可以开门。

a. 妈妈跳出家,双脚向前行进跳,沿行走路线跳至土坡前。

b. 走过土坡,继续向前跳。

c. 刚采了个大蘑菇,大灰狼来了,妈妈连忙蹲下,双手举起大蘑菇,至头顶,躲在下面。

(大灰狼转了一圈走了。)

d. 妈妈看见大灰狼走了,躲在蘑菇下面,继续前进,团身走回土坡处,站起来,双手举起蘑菇走过土坡,然后将蘑菇移至体前,跳回家。

2.妈妈: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幼儿分别答应)看,妈妈采了个大蘑菇

故事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以往,我们总是过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唱的歌也总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幼儿对妈妈的情感和依恋远超过对爸爸的情感,其实,父亲也有其温柔的一面,父亲也有着与子女嬉戏的渴望。因此,利用父亲节设计此活动来激发孩子关爱爸爸的意识。尽可能让幼儿体会情感,让孩子知道爸爸工作的辛苦,自己也应该关心爸爸,并能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目标】

1、愿意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爸爸,能向同伴介绍爸爸的职业。

2、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3、欣赏散文诗,增进父子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张自己爸爸的照片。

2、事先在家里将把爸爸的手印印在纸上,并沿轮廓剪下来。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了解爸爸的职业。

3、散文诗《我的爸爸》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谈话话题。

小朋友,你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爸爸,每个人的爸爸都不一样。今天我们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2、引导幼儿自由交谈。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或两两结伴,要求幼儿拿着自己带来的照片向同伴作介绍。在自由交谈后,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自己的爸爸,大胆地讲出自己对爸爸的认识。

3、比一比。

请幼儿将自己的小手和爸爸的大手(手印)比一比,说一说爸爸的手为什么这么大?爸爸的大手能干什么?爸爸在家还做些什么事情?

4。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诗《我的爸爸》。

(1)配合挂图完整欣赏一遍。

请幼儿说一说感觉:爸爸举起宝宝,宝宝想什么?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骑到爸爸的脖子上有什么感觉?

(2)你喜欢你的爸爸吗?为什么?你在家最喜欢和爸爸做什么?

在幼儿谈话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新的谈话经验。如:我的爸爸是医生,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给病人做手术,晚上还要看书、开会。我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整理图书、做游戏、等,还帮爸爸做其他事情。我喜欢我的爸爸……

(3)教师小结。

我发现你们爸爸的本领都很大,每天上班很辛苦,并且爸爸都很爱孩子,希望我们的小朋友成为好孩子。父亲节到了,小朋友也应该关心爸爸,爱爸爸。你为爸爸做什么事来表现你很爱他的呢?你可以为爸爸做些什么事让爸爸高兴?(抱抱、亲亲、给爸爸倒水,捶背等)。

故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在图片的帮助下,初步认识"鸽子、马、野兔、山羊"等汉字。

3、感受故事诙谐有趣的情节,体验阅读快乐。

活动准备:

1、《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ppt

2、故事录音

3、相应的动物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知道各种动物嗯嗯的特点。

2、难点:会用语言描述各种动物的嗯嗯。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封面,引起阅读的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个很奇怪的名字,叫《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咦?嗯嗯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2、观察封面:你在封面上找到嗯嗯了吗?在什么地方?

3、那为什么嗯嗯会在小鼹鼠的头上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吧。

二、集体阅读,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一)阅读绘本的第一部分:

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提问:

1、故事讲到这边,谁来说说看小鼹鼠的家在什么地方呀?(地下)那他从地下钻出来,心情是怎么样的?他说了句什么话?

2、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呀?这个嗯嗯是怎么样的呢?

3、你觉得这时候小鼹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小鼹鼠是怎么说的?(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鼹鼠说的话)

4、你觉得这会是谁的嗯嗯呢?请你来猜一猜。

(二)阅读绘本第二部分:

师:这到底是谁的嗯嗯呢?小鼹鼠很想弄清楚,你们想吗?那我们就接着看下去吧。(师讲述)

1、○1你们一起告诉我,小鼹鼠去找谁了呀?

○2提问:那小鼹鼠是怎么说的?鸽子又是怎么说的?

○3小鼹鼠头上的嗯嗯是不是鸽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总结:鸽子的嗯嗯是又湿又黏,白色的,而小鼹鼠头上的嗯嗯是长长的,土黄色的。所以呀,这不是鸽子的嗯嗯。(师继续往下讲)

2、○1这次,小鼹鼠又去找谁了?为什么小鼹鼠失望地走开了呢?马先生的嗯嗯是怎么样的呢?

○2师总结:马先生的嗯嗯是又大又圆,像马铃薯一样的,所以,这是不是马先生的嗯嗯啊?

3、○1这时候小鼹鼠又碰到了一只野兔,你们觉得小鼹鼠会对野兔说什么呢?;野兔又会怎么说?野兔的嗯嗯会是怎么样的呢?

○2师讲述,这是不是野兔的嗯嗯啊?野兔的嗯嗯是怎么样的?(像豆子一样的)

4、○1教师分别讲述山羊、乳牛、猪先生这几段故事(鼓励幼儿尝试着一起讲小鼹鼠与小动物的对话)

○2让幼儿分别说一说山羊、乳牛、猪先生的嗯嗯是怎么样的。

5、师总结:这些小动物的嗯嗯呀,都不是小鼹鼠头上的嗯嗯。唉,那到底是谁留下的呢?

(三)阅读绘本第三部分:

师讲述(远远的……苍蝇)提问:

1、小鼹鼠问了一半怎么不问了?

2、苍蝇是怎么做的?原来这是谁的嗯嗯?

(四)阅读绘本第四部分:

1、小鼹鼠会怎么做呢?它会和大狗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师讲述)

2、小鼹鼠的嗯嗯是怎么样的?

3、小鼹鼠为什么要钻到地底下去?

三、师完整讲述

1、听了这个故事,谁来说说看小鼹鼠问了哪些动物?(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汉字)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动物的汉字。

四、播放故事录音,看ppt,完整地听故事这个故事有趣吗?那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吧。

五、活动延伸:

1、你觉得小动物这样随地乱解大便好吗?为什么?

2、那如果我们要嗯嗯了该去哪里呢?

活动反思: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是一本非常具有童趣的绘本,本来关于大小便的事是很难以启齿的,但是,本书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了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面对本来就光明正大的生理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本书不但有趣,还具有“搞笑”的效果。本次活动中我借助图片、ppt画面,依托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集体的师生共读、观看课件、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故事透过一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我们了解: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会有什么样的“便”,我们也从绘中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从活动的设计到准备,我进行了反复思考。我把活动分成了三部分:

一、介绍图书,引起学生兴趣。

二、观看ppt课件,集体阅读,理解故事。

三、师幼完整讲述故事。

活动的开头以“嗯嗯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及好奇的心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带到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动的.第二个环节,通过集体阅读,学生自己看ppt、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中小鼹鼠先遇到了鸽子,再遇到了马先生、兔子、奶牛,在对话学习与表演的时候,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再是前后组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最后是请个别学生上来进行对话表演,由于这个故事中的对话简单、有趣、重复性强,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兴趣也非常的浓,在学习小鼹鼠生气样子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又是跺脚、又是撅着嘴巴等,能很好的把故事中小鼹鼠的形象表现出来。活动中我把“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定为此活动的教学难点,但整个活动下来,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把不同动物嗯嗯的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鸽子的嗯嗯是白白的、马的恩恩是大大的圆圆的、兔子的嗯嗯像豆子、奶牛的嗯嗯像一盘巧克力蛋糕,原本关于嗯嗯这个话题是很难以启齿的,但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摊开来说,而且兴趣都非常的浓厚。最后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完整讲述一遍故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使学生根据提供的线索,清楚有效地复述阅读材料,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的肢体语言应该更夸张一些,引导学生有表演的欲望;其次面对学生的回答,我的回应能力还不够灵活,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多实践多研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让自己能够有更大进步。

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创作各种各样的灯,体验成功的快乐。

2、喜欢与同伴合作,养成良好的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已在寒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灯;

和孩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纸盒、易拉罐,塑料瓶等;

提供各种广告纸、蜡光纸、皱纹纸、稠带等;

剪刀、浆糊、抹布等。

活动过程:

1、交流赏灯后的感受。

提问:

1)前几天爸爸妈妈和你们一起去看灯会,你们觉得好玩吗?

2)你看到了哪些灯?

3)最喜欢的是什么灯?为什么?

2、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共同讨论班级灯会的内容。

1)今天我们班上也来举办一次灯会,可是没有灯怎么办呢?

2)前几天小朋友们看的灯是叔叔阿姨设计制作的,小朋友们也很能干,一定也能设计出新颖奇特的灯来,对不对?

3)可以用什么方法、哪些材料来制作灯呢?

3、幼儿自选材料设计灯。

1)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做灯。

2)为自己制作的等取名字。

4、师生共同挂灯,布置班级灯会。

赏灯并评选出最美的灯:

1) 你最喜欢哪盏灯?

2) 你觉得哪盏灯最美?为什么?

故事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学习合理地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学习生字。

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⑵、齐读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你了解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了解人物性格

在这个故事中,除了小木偶外还有熊警察、小兔子、老婆婆,从大伙的表现中,你认为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

4、积累人物表情的词语

a、为什么你能那么容易就概括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呢?你主要是能过人物的什么描写体会到的?(语言和神态)请用“=”画出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出示)

b、请你通过带着表情、动作朗读,表达出这些神情。(生自由读、指名读,相机师生评价) 小结:这些也正是妇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的具体表现,今后大家要学会积累丰富的词语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5、指导朗读小木偶的语??

a、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你找出小木偶在受委屈时说的话。

b、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气愤、申辩)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伤心)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无奈)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委屈)地说。

6、 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

a、因为只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为什么?(出示最后一句,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前半句联系前b、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

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营、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所以,(师指着句子,要求学生读)

c、练习:--------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那可--------。(钱、朋友、哭、睡觉、本领)

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四)、总结

相信小木偶在拥有了所有的表情之后,懂得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营、去面对生活,少了委屈与泪水,多了快乐与幸福。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