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茶教案推荐5篇

时间:2025-11-06 作者:Cold-blooded

教案的撰写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保教学内容既科学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大班茶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推荐5篇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2、让幼儿用已学过的不同物体形象,自由地表现人物的五官及面部表情,画出有趣的脸谱。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好娃娃头的轮廓并发给每个幼儿一张。

2、范样两个、泡沫板、小黑板、剪子、小筐子、各种拼贴物体、粉笔。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想象。组织幼儿围坐在老师周围。

1、提问:“小朋友都转过身来,互相看看,仔细瞧瞧,你们的小伙伴长的什么样?脸上有什么?”

2、“小朋友看看、说说你们的小伙伴,眼睛、眉毛、嘴、鼻子、头发都像什么?”(让幼儿充分说)

3、“你们互相逗一逗,看看你的小伙伴笑起来是什么样子?”

4、请小伙伴学一学哭、着急等表情,他们又像什么?老师把幼儿说的部分内容画下来,如:眼睛像毛毛虫,嘴像香蕉。

二、启发引导幼儿构思出有趣的娃娃。

1、出示范样提问:“这个有趣的娃娃多可爱呀!它的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都是什么?”

2、这两个娃娃是老师按照小朋友想的,再加上老师自己想的画成的。小朋友你们想画什么样的?(让幼儿自由讨论、商量,请幼儿把商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三、提出绘画要求:

(1)想好了再画物体的形象,一定要像、有趣。

(2)要求幼儿大胆作画并画的与别人画的不一样。

(3)画好后顺着轮廓剪下来。

四、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作画。

1、老师请小朋友坐在椅子上作画。

2、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在另一桌上,可自己拼画。

3、提醒幼儿在画时注意搭配颜色、涂色仔细。

4、提醒幼儿画的'时候注意五官的位置。

5、提醒幼儿把剪下来的碎纸放在筐子中。

五、展示幼儿作品。

1、老师将画完、剪好的作品钉在泡沫板上,并让已完成作品的幼儿去看正在画、剪的幼儿。

2、老师引导幼儿评价作品。请幼儿说一说哪幅作品最好,为什么?

活动延伸

1、“小朋友看到这些娃娃觉得怎么样?”

2、带领幼儿根据画好的作品说儿歌。

奇怪奇怪真奇怪,我的娃娃真可爱。

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说可爱不可爱。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清明节)“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活动反思:

准备这节课时,就有很多想法。音乐唱歌教学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上好?教学设计改了多次,变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中探究与反思。我就以《荡秋千》为例,把我想法归纳如下: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篇3

课程分析在《符号会说话》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带来了残疾人标志。面对这一标志,大部分孩子不是很了解。特别的人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有些孩子还会害怕、排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大班社会领域指出: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就“特别的人”作为关爱对象,设计和开展《关爱特别的人》。希望孩子们通过体验“做三分钟特别的人”了解社会上“特别的人”,知道他们的不便与困难,萌发同情心。同时为那些努力奋斗的“特别的人”的特别之举感到震惊,激发尊敬之情。最后,从自身出发落到力所能及的帮助行为。

环节推进如下:

第一,话题导入,发现和体验特别通过观察图片和情境体验,走近“特别的人”,为情感激发做铺垫。

第二,特别的人,有特别之处结合问题情境“失去双臂就不能学习和写字了吗?”引发孩子们的讨论,了解“特别的人”也能很好地生活、学习。进而过渡到梦想实现,通过播放失去双臂的游泳运动员许庆夺冠的视频,引发孩子们表达感受,激发尊重的情感。

第三,关爱特别的人,以情感为先,后行为跟进。组织孩子们分组讨论两幅公共设施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社会给予“特别的人”的关爱之处。最后,从自身出发落到力所能及的行为。

课程目标

1.了解身边“特别的人”,体验他们的不便与困难,萌发同情心。

2.愿意为“特别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课程准备

教学ppt;眼罩、耳塞、橘子、职业图片若干;背景音乐;公共设施对比图片

课程过程

一、说说聊聊“特别”

提问:今天我们来聊聊“特别”,什么是特别?哪些人特别?为什么?

小结:有的人有特别的本领,有的人长得特别漂亮,有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特别了不起,他们都很特别。

二、发现和体验“特别”

1.观察图片,发现“特别”

提问:他们哪里特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他没有双腿,坐在轮椅上;他手上拿着拐杖,戴着墨镜,眼睛看不见;他的耳朵上戴了助听器,有听力障碍;他在用手和别人交流,可能不会讲话。他们的确有点特别,和我们不太一样哦。

2.创设情境,体验“特别”

自主选择情境体验区:“做三分钟特别的人”。戴上眼罩或者耳塞、单手剥橘子、你演我猜,感受盲人、行动不方便的人、不能说话的人和有听力障碍的人的不便和困难之处。

提问:你体验了什么项目,你感觉怎么样?

小结:他们的特别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疾病导致的;有的眼睛永远也看不见了,有的永远失去了双臂,有的没法再开口表达,有的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听清美妙的声音。他们是一群需要关爱的人。

三、特别的人有特别之处

1.出示图片

提问:失去双臂就不能画画和写字了吗?

小结:这些特别的人虽然和我们不一样,但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2.出示视频

提问:每个人都有梦想,当一个失去双臂的人,他的梦想是游泳,会成功吗?

出示许庆残奥会游泳夺冠视频,看了这个视频你是什么感觉?

你想对他说一句什么话?(许庆为了实现梦想,勤学苦练,最终获得了残奥会游泳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已经能感觉到你们对他们的尊重。)

小结:虽然他们很特别,但他们仍然有梦想,为此他们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赢得了成功,这样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四、关爱特别的人

1.幼儿分组对比图片找不同,并讨论交流:左右两张图片里的设施哪里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这些特别的设施都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我们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一些微笑、请不要占用无障碍洗手间、请不要堵住无障碍通道、扶一把)。

3.总结: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特别的人。遇到他们,请多一些微笑和善意;看到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双手扶一把、帮一把,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让我们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人吧!

课程反思: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引导幼儿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特别的人”,萌发同情心,愿意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的社会学习常常以教师的言语说教为主,忽略了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很那真正触及幼儿的内心。本节课程,教师围绕目标,采用了观察图片、对比图片、情境体验、集体讨论的方式,课程目标较好地达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指出“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人际交往目标4的建议)。在活动中,教师尤其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设了“做三分钟特别的人”情境体验区。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戴上眼罩或者耳塞、单手剥橘子、你演我猜的活动,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直接感受“特别的人”的不便与困难,获得独特的领悟。

好的课程一定是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并能引发新经验产生的过程。本节活动中的情感不仅局限在对于“特别的人”的同情和关爱,还有对于“特别的人”的特别之举产生尊重和敬佩的情感。当播放许庆参加残奥会游泳夺冠视频时,幼儿纷纷发出“哇”“加油”“我为你骄傲”的声音,忍不住起立鼓掌。这些既是情感的升华,也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挑战与突破。

情感为先,行为跟进。活动的最后环节,幼儿从公共设施的特别设计之处解读出社会给予“特别的人”的关爱,例如: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教师也适时提升到了幼儿个人的关爱行为上:不堵住、不占用等。这样的其实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提升。幼儿在体验、理解之后,才能真正落实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举动上!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当幼儿参与情境体验活动时,如第一次戴上眼罩,新奇的感觉大于对黑暗的体验,他们的笑声与游戏打闹使整个体验的环节显得松散而不严肃。这也导致在之后的分享环节中讨论无法深入,未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幼儿缺乏体验的经验,导致环节的效果不佳。建议在活动前可以开展类似的体验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深体验感。

课程的延伸与跟进:

?幼儿园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部分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性、伴随性是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基本特征。活动结束后,教师将眼罩、耳塞等教具投放在区域环境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继续体验“特别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幼儿进行义卖、走进福利院等活动,从自身出发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教师和家长做好榜样,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一日生活皆课程,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篇4

【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包装袋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明白包装袋上标识的作用,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愿意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包装袋。

2、认识食品包装袋的各种标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学习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活动准备】

1、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见到的包装袋标识,与老师、小朋友交流分享,初步了解标志的意义和作用。

2、多媒体课件

3、教学挂图

4、每位幼儿带一袋小食品

5、大挂历纸、牛皮纸、透明胶、打孔机、塑料绳、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引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包装袋)

(2)师:“他们是装什么的?有什么图案?在哪里见过?”(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食品,认识包装袋上的标志。

(1)师:“今天,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小食品,现在请你和身边的小朋友讲一讲:你带来的是什么食品?在哪里买的?食品包装袋上有什么图案?为什么选择这个食品?

(2)请幼儿看挂图,教师小结:食品包装袋上有质量安全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环保标志、可回收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志,在购买食品的时候,要选择有以上标志的食品。

(3)请幼儿看一看自己的小食品包装袋上有没有以上标志,有没有超出保质期

(4)请幼儿和同伴一起品尝有以上标志没有超出保质期的食品

3、组织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的`危害。

(1)师:“小朋友,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有些包装袋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请你说一说,什么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白色的吗?他们是怎么破坏我们环境的?

(2)播放白色污染环境的图片,教师小结:塑料袋方便而我们却不提倡使用,因为塑料袋很难降解,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4)请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比如: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绿色食品标志、可回收标志的,不使用塑料袋,要使用环保手提袋,同时争当一个环保小卫士,告诉家长也要这样做。

4、请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环保手提袋。

(1)请幼儿用挂历纸根据幼儿用书上提示的步骤制作环保手提袋。每人选一块大积木玩具作为模具,在上面进行包装,按提示这叠好,用透明胶粘住。注意不要包的太紧,以免积木拿不出来。教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2)请幼儿装饰环保手提袋,在手提袋上栓绳、装饰花纹等。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做一名小小宣传员,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一讲什么是在、白色污染,为什么不能使用塑料袋。

2、制作更多的手提袋送给家人和朋友。

幼儿园大班茶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最近,我班正在开展《我们的城市》这个,孩子们积累了很多关于超市的经验,其中储物箱就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谈到了储物箱打不开的话题,孩子的话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本次活动,这个内容隐含了很多的价值,活动的主要立足点就是运用数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密码的情景中感知3个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

2、在活动中体验大家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排列卡、ppt、密码箱、礼物(博士帽)

活动过程:

一、交流(回忆超市购物的经验)

1、这是什么地方?(乐购超市)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你们真聪明,看到汉字、看到标志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2、这是乐购超市里的什么呢?有什么用?怎样打开储物箱?

小结:超市的储物箱是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密码条是为了让我们能打开储物箱。

3、看,发生了什么事?

小结:原来他的密码条弄丢了,箱子打不开了。但打只记得密码条上的3个数字,是2、4、6,到底哪个数字排在前,哪个数字排在后,她忘记了,怎么办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幼儿排排看,有几种排发?)

二、幼儿操作(在情景中感知数的排列组合)

1、分散操作,教师观察。

2、交流:请一名幼儿将操作结果介绍给大家,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展示。(当场来试一试能否打开)

3、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知道了3个数字排列出6个密码。密码一个也不能漏,漏掉了一个密码就有可能会打不开。

三、幼儿再次操作(运用数经验来解决问题)

1、你们本领真大,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品就在这个箱子里。想要得到奖品一定要打开箱子。告诉你们这三个箱子的密码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数字都是一样的,是3、5、7.你们知道三个数字可以排除几个密码吗?好,我们赶紧把6个密码排出来。

2、幼儿个体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运用经验的情况。

3、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四、延伸

投放三个数字和四个数字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兴趣。(区域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