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作时,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在任何时候写心得都是能帮助我们提高思考能力的,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儒林外史读书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1
我刚接触《儒林外史》,是因为小学的一篇节选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语文老师把严监生和葛朗台相提并举,并告知我们《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严监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深厚讽刺韵味的例子。
当时我只觉得吴敬梓的讽刺写法的确入木三分,为了油灯里燃着的两根灯油而不愿断气的细微环节显明而生动。
后来又学了《范进中举》,他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更是被作者描写地细致娴熟酣畅淋漓,忍不住重读了一遍《儒林外史》。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还是——被数人误会的严监生。
严监生怎么会是吝啬鬼!
他对妻子王氏的两个兄弟出手阔绰,他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钱打点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认为严监生非但不吝啬,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为节选片段里临死前那两个指头,我们便认为他是古今中外数一数二的“吝啬鬼”,岂不冤枉了严监生?“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这也可以看做是节约吧?
严监生并不吝啬,真正吝啬的是他的哥哥严贡生。严贡生为了赖掉船家的船钱,佯装晕病,把一般的云片糕说成是治疗晕病的灵丹妙药,有意让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银子。他甚至还在严监生死后强占严监生的偌大家产,那嘴脸真让人不知下何结论。
临死前恐费了灯油不愿断气的严监生,和每天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严贡生,究竟谁更吝啬?我以为吝啬是指对待别人而言,若一个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哪里能说是吝啬呢?
还有范进。
范进没什么文化这点我承认,但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范进的.生活除了中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变更。因此明知科举是独木桥,也要舍命去挤,哪怕被汹涌的河水沉没,也义无反顾。因为一旦过了河,便是阳关大道,从今一生无忧。
严监生也好,范进也好,当然算不得什么雅人高士,或蝇营或苟且,过活罢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门基友,冒牌诗人,号哭童生,中举范进,骗财侠客,独居隐士……”彼时的儒林,每个人都被这滚滚浊流裹挟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贫爱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现在,我们也许就是如此。世上并无桃花源,那么在俗世里做个俗人,便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了。
毫无疑问,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开篇王冕自不必说,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较多的。我查过吴敬梓生平,发觉他本人几乎与杜少卿如出一辙。客居秦淮河畔,仗义疏财,辞官不就。吴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吧——万贯家财散尽,功名富贵不求,可这是鲜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里,九十多个人纷纷登场又纷纷离去,他的描写冷静客观,就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芸芸众生。
于是我想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并非全为了讽刺,也是实录这儒林众生相。“诞生科举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家道中落,数次科考,目睹官场斗争险恶,亲历家族争产风波”,以这样的人生经验,假以十年的光阴,来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为当官肯定贪赃,而为富肯定不仁。后来读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红尘之中每个人都有不得已处,于是学会了自省,也学会了宽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难,举世皆浊我独清更难。
杨绛说“人生实苦”,所以既为俗世凡人,且爱这俗世凡尘。要知道这世间,正如《缘缘堂随笔》中所说的那样:“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时暗亦多,戏浓之时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进严监生。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2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3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4
现在常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了现在的人对金钱还是狂热的,只是没有以前的疯狂罢了。
在《儒林外史》中,讽刺最多的,也就是人对钱的各种夸张,各种疯癫。有王氏死时,两位舅奶奶趁势将珠宝首饰掠夺个空,有被宋盐商的知县,还有爱财如命的严监生。一句句话的背后都藏着那人物最丑陋的内心。
钱,是什么?是一种交易的东西,从古至今,这东西样子变来变去,铜钱,元宝,金子银子,纸币。到最后,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可缺少。在古时,钱几乎可以说成是万能的。在俗世奇人中,有钱的人连官都要怵三分。在水浒传中,高太尉和陆虞侯的钱都可以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无奈上梁山。没了钱,杜少卿的假朋友离之而去,红楼梦四大家族都可以堕落……所以钱在古代不就是万能的吗?。
虽然到了现在,改革开放了,从封建变为共和。钱没有以前那么万能了,但是多多少少的影子总还在,有钱的人,私立学校尽管上,有钱了,比别人更有机会去外国,就像我小学的几个同学,很多都去外国深造了。有钱家就大,保险多,车酷……所以贫富是一个不能改变的问题。
那又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为什么人人钱都不一样呢?三个原因:运气原因,家庭原因还有自身原因。运气人人肯定不同,中彩排大奖的,这不可避免。家庭,官二代,但这也不是多数,以前多,现在慢慢少了,官二代很多因为有家庭这个良好的平台,才会让这万能的钱越来越多。最后一个,自身原因。别人运气比你好,家庭资源比你丰富,那么只能死了这条线,靠自己。
所以自身原因是最重要的,运气的话,你中了奖,不靠自己,钱也会花光的。官二代如果不靠自己,家里的钱也很快会花光的。只有你自己努力,才能使这万能的钱生钱。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5
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写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我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灵力飞扬。
作者笔下的人物都各有各的特点,如:王冕,他只读三年书,自学成才,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他不求官爵,只想奉养老母亲并为她送终,过后自己隐居一方。虞育德,他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他平淡中庸,不利欲熏心,而是淳朴诚实,是个平凡的真儒。还有范进,一生贫苦,五十多岁的时候才中举,考中后因喜不自胜而发狂,以前看不起他的人也纷纷开始巴结。
在那样的年代,像杜少卿的真儒还有多少?对韦四老爷规规矩矩、尊敬有加;对乡下人关心体贴、谅解他人;对朋友两肋插刀、助人为乐,这样的人多吗?
反而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计较名利、贪图金钱、自作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我为那些自命清高的名流人士而叹息;为那些自作聪明的污吏而悲叹。科举制使众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小人,让社会有了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
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涵,并不苛求你读的书多么多么珍贵,而在于你有没有吸收到书中的养分精华,有没有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我们不在乎这个世界优秀的人有多少,但自己至少要努力变成优秀的人。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6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篇7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地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种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得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有的也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之辈,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写书生们之间的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会,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