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5-10-29 作者:Kris

教师在过程中,养成经常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教学反思的写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同时将解决措施撰写完善,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质7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

一、抓住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

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通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本课中,“奚落”一词贯穿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读中悟“奚落”,在悟中感“奚落”,在感中说“奚落”。最终达到读,感,悟的有机结合。

一、读中悟“奚落”

二、悟中感“奚落”

再好的课堂也难免有遗憾,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陶罐和铁罐的思想品质不偏不倚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又不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繁杂。这是在今后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中继续要做的工作。

有效教学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好的“人文关怀”语文课堂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真实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师生生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的场所,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孩子来认真解读文本,把握语文的命脉,寻找有效的策略,共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3

?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虽然这堂课比起以往,是有了一点点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课下,通过各位领导及老师的点评,我也反思了很多、这节课,有亮点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少的瑕疵,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从课题看——《陶罐和铁罐》,很明显,课文中是有两个主人公,可是我在朗读,讲解、以及分析的.时候总是偏向铁罐,而忽略了陶罐,难道这节课的另一亮点不是突显陶罐谦让的、大度的品质吗?显而易见,这一点,我并没有做到。细细地回顾这堂课,就像冉书记所说的那样,其实有好几次,同学们都已经抓住陶罐的这种思想品质了,可是我却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导,这不能说我不够细致,或者是太粗心,这只能证明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透彻,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通过和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探讨、学习,我也收获颇多。现在总结下来,用于自省和改正。

1、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铁罐的相关语句,却忽略了本文中的另一个主角————陶罐

2、整堂课的时间掌控不合理,用于朗读的时间过长,而收尾太仓促,因此遗漏了个别的知识点,如没有指导学生明白,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让学生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3、课堂中,我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总是刻意地去重复学生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所以,整堂课感觉很罗嗦。

4、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读,并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和体味课文中的人物。

5、学生的养成性习惯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坐姿和写姿都不够规范。

其实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收获,感觉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着,孩子们的点滴成长就是我的动力之源,我知道,努力是没有终点的,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进步的地方,相信在和静一小这个温暖又充满关爱的大家庭里,我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去年谷玲老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落实到位: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所以,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己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过品读,学生还知道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紧张,一直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其次,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让学生齐读,这样看不出梯度的变化,只是泛泛而读。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的几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互相学习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5

——品读对话、感受内心、领悟寓意

?陶罐和铁罐》是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不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读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过品读,学生还知道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不足之处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紧张,一直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读课文,找找、画画从哪些语句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也潜意识领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的精妙。

(4)延伸文本:“如果此时陶罐与铁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句什么话?学了课文你想对自己或身边的谁说句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写写。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写话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还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6

学习童话既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是让学生懂得课文蕴含的道理。设计陶罐和铁罐当年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读、思、议、演中感悟人物形象特点,探究铁罐骄傲的本质。

一、课堂实录

师:刚才大家学习、合作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再合作一次,来个分角色朗读比赛,怎么样?(学生特兴奋,跃跃欲试)

师:大家可以自己找学习伙伴,先练习读一下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练习读,教师指导、参与。)

师:哪一组有信心先来比一比?(各组抢着比)

师:各组组长一先举手为先。(生轮读、抢读、评读)

(师生评选擂主,鼓掌祝贺)

师:刚才大家读的语气和表情太形象了。现在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画下来,好不好?

生:(大声喊)好!

师:在画之前,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再画一画。(生找、读、想、画)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男、女同学各一名到黑板前画)

师:这两位“小画家”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画得都不错,但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这样画?

男生:因为铁罐说话时,特别嚣张,后来变为恼怒,大发雷霆。所以我把它画成眉毛竖起,两眼瞪得圆圆的。

女生:老师,我想表现陶罐当时那种谦虚的表情,所以说话时,它的表情是平静的。它受到铁罐的奚落时,还是心平气和地跟铁罐讲理。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谁能用恰当的词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生想一会儿,纷纷举手)

师:请举手的同学到各自的图象下写一写。(学生板演)

师:这些同学,能想出这些恰当的词,真是了不起,说明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通过读、想、画之后,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二、教学理念和特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2、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以评选擂主的方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在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有的学生说。特别是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可见,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4、探究问题,展开讨论。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会。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段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例如,片段的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得到珍视。

教学片段虽具有以上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分角色朗读找学习伙伴中,虽然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但学困生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因为学生在找伙伴时往往去找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学困生只能独坐一边了,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反而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别忘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孩子!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