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能够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对生活的更深理解,读后感的写作使我们在书海中不断探索,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梭罗传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梭罗传读后感篇1
“昨天那本书跑到哪儿去了?”我一边嘀咕着,一边像只小狗一样在图书馆密密麻麻的书中寻找那独特的芳香。
啊,在这儿!漆黑的书脊,闪闪发亮的四个字《群星闪耀》。它像极了夜空的一颗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我像一个饿了许久的人看见大餐一样,不由自主地跳进了书的海洋。
我一会儿和拜占庭皇帝一同守护城墙;一会儿与亨德尔见证奇迹的发生;一会儿跟斯科特上校一起去往神秘的南极;一会儿又痛心地看着在决定命运的一分钟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无可奈何地看着格鲁西率领着将士们慢慢远去……
在家里,我沉浸在《瓦尔登湖》,流连忘返。书房看,餐桌看,就连上厕所也在看。瓦尔登湖的叮咚流水声;梭罗的咔咔造房声;周围松鼠、百灵的歌唱声就像一支变幻莫测的曲子;湖面碧波荡漾,周围尽是参天大树,梭罗的精致房屋美不胜收……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瓦尔登湖,脚麻得犹如蚁啮却浑然不觉,只知阵阵书香扑鼻,全然不知身处“乌烟瘴气”的厕所。
“啪”,门被拧开。妈妈一脸的不悦:“又这样!”双目喷火,似乎又是一场暴雨。“这是最后一次,绝没有下次。”我赶紧乖巧的保证。其实,我的心里却盘算着下次怎么逃过妈妈鹰一样的眼睛。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书海深处。争读,争读,惹得妈妈愤怒。
梭罗传读后感篇2
"一个单独旅行的人要今天出发就出发,而结伴的却得等同行的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之前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日"--亨利·戴维·梭罗
自心中有了阅读《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想法开始至今日,已经一年时间有余,然而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迟计划而未能成行,终于最近有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拿起书本去体会作者的意境与思想,徐迟先生在译序中告诉我,心不够安静不要读这本书,不然很难读得下去,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翻开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纯净的,像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水晶,梭罗先生称之为"神的一滴",而我从书中看见的,是一片虽然寂寞却繁茂的大自然。梭罗先生了,她陪伴他两年时光,给他灵感与思络,梭罗先生走了,她仍然如此孤独而美丽。对于我这样一位工作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土地上,终日奋战在体育场建设中的卑微的读者而言,她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寂寞与她的自得,她如我般寂寞,胜我三分自得。这次阅读,让我尤感到自己读书计划的可笑,为什么要计划呢,拿起书阅读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阿尔及利亚这块缺少娱乐并且没有喧嚣的土地给我的读书环境更适合的呢?
人们总是不缺乏制定计划的动力而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决心,总是想要做好各种准备再去行动,而这往往便会像梭罗先生说的那样——"出发前要耗费很长的时日",甚至计划一再推迟最终甚至搁浅。作为一个工程人,周围很多同事计划着要学习工程所用的知识与软,然而付诸行动并始终如一日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往常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可当我在瓦尔登湖畔看见了纯洁透明的湖水,看到了野兽与蚂蚁,看到了梭罗先生为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毫不迟疑与不做任何妥协的精神,正是这种魅力,吸引我如同吮吸母乳一样不肯放下这本书,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缺少的更在乎。
善恶之间,从无一瞬休战,善是唯一的授予,永不失败。一天繁忙结束后,夜幕降临,有人在散步,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娱乐,有人在学习,也有人无所事事,不是所有人都有同一种行为,但是我觉得所有人都有同样远大的目标与愿景,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技能与赞誉,可肯为之寂寞独行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我一样一次又一次妥协于自己的懦弱与退缩,甚至一本书要很久才能拿起,就像这本书有万钧之重。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无疑都是寂寞的。成功的路上,你无法去等待与你结伴的人,公司中有很多人想学习法语,而成功的人都是一路独行,因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放弃各种娱乐活动与聚餐,也不会因为迁就结伴人的时间而给自己一个放弃当日学习计划的借口。既然想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任何放松的理由,而往往自其他人的理由更让我们休息的理所当然,虽然我没有疲倦,但是我就要休息。
每个人都想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都是要在八小时之外才能看出与其他人的不同。梭罗先生想去瓦尔登湖生活,便自己拎着一把斧头开始自己的行程,我不止有一把斧头,但我知道自己缺少一种精神,瓦尔登湖这本书帮我找到了这种精神,我将秉之前行。我理解的这种精神,便是以匠心为我心,寂寞中独行,成功也许会迟到,但只要你努力,他从不缺席。
梭罗传读后感篇3
读完《瓦尔登湖》,我深感这本游记散文语言之艰深、晦涩难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见的动物植物名字,名字难认且生物不知,在上网查询之后我才清晰地将梭罗描写的画面联想出来。记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尔登湖,她形成于山脚盆地,周围杉树围绕,蓝天白云与湖面互相倒映,野鸟成群——当然,梭罗是能一一叫出每种鸟的名字的。他还引用了中外经典著作里的典故,对于一般读者,若非有一定文学功底,难以将其理解透彻,若只循着书中的注解,将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顺也不成问题。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觉得这是对梭罗的生活态度最准确的表述了。我喜欢这样,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会一身宽松舒适衣裳,躺在树荫下,摇椅上,或读一两篇喜爱的文章,或远眺两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态,放宽胸外,感受揽万物于胸怀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在这番超脱的神游中,风随着我的思想纷飞,她刮落了病弱的树叶,从我身旁飘过。谁又在叹息“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她不理,又卷起一个小漩涡,从屋檐下那块风吹雨打不动的石头上翻过,差点在石头上那条日益加深的裂缝里翻沟,谁又笑“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她不懂,几个漩涡腾起,徜徉在树梢花枝中,留恋花香不走。谁在大笑“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一惊,迅速远离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间世界安静下来。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
梭罗传读后感篇4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梭罗传读后感篇5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途。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梭罗传读后感篇6
“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我认为这是一本孤独的书。
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个小木屋,过着自食而又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生活故事。
书中并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却很生动的描绘了那时的情景,一幅心中向往瓦尔登湖的景象。
梭罗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了,不需要许多物质,我们依旧能好好的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他的观点也许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想法与做法,但我却认为依然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
作者并不是要表达任何一种他他所无比深爱的大自然的哪一个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林间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双脚,自己对周边花草树木农田湖泊或者说鱼儿兔子或是阳光微风雨露的描写上,来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质在他心里都有生命。他的语言对大自然无比舒坦,他对社会的见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无比细腻真实。
或许他唤醒的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唤起的是一种原始的不自我欺骗的对事物的见解和情感,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让你无端端变得坦率和真诚。这也正是让人爱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吧。
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丰盈充实。这是我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