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从影片中汲取智慧和生活经验,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细致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纪录片观后感8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篇1
?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哥伦布被誉为“英雄”,麦哲伦被冠以“勇士”。麦哲伦的确是“勇士”,在入侵菲律宾时,狂妄自恃,率领一小股“远征队员”向目坦岛上的居民发起进攻,结果被愤怒的人群所杀。至于哥伦布显示了什么样的“英雄”本色,让我们仅仅引述一段历史记载加以说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伦布初次来到海地后的第四个年头,海地泰诺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义强盗砍杀而死的泰诺人,就达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万人中的十万人。”
又如,《大国崛起》在谈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形象时,可谓激情飞扬。女王在万国博览会上兴奋得反复讲:“光荣、光荣、无尽的光荣”。“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恰恰是这位看起来什么都不做的女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力量,开启了至今都让英国人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第4集)但是,纪录片却只字不提正是在这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将屈辱强加给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恰恰是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女王”,于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变成了她的臣属,确立了英王的最高权力地位。
?大国崛起》在谈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大陆上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在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延续下去?”(第10集)请看这里的措辞:“田园牧歌式的氛围”!让我们引述一段史实,看看新大陆的生活怎样地“田园牧歌式”。“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俘获一个男子得105镑,每俘获一个妇女或儿童得5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2]
这就是《大国崛起》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篇2
舌尖上的中国2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舌尖2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达乡愁、变迁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squo;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篇3
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推出《超级工程》另一纪录片,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连绵不断的大山,从烟雨朦胧的水乡到寸草不生的戈壁,大美中国的画板上镌刻了无数条不断交汇又分开的铁道线路。铁路运输主要分为货运与客运两部分,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小,承载力大,成本低,铁路货运为公路货运分担了不少重任,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一种货运方式。火车造成的污染远远低于汽车与飞机,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相对于公路与空运而言,铁路运输占据着独特的优势。
在中国,铁路网络全程达到12万公里,占世界铁路7%的营业里程。其中,高速铁路网络达到2万公里,2016年7月,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预计到2020年将高速铁路网增加到3万公里。如今,高速铁路时速可达300公里,在攻克了无数难题后才得以实现这一领先世界的速度。
无论是山路亦是水路,凿山铺路,架河建桥,铁路总能实现。青藏铁路的开通备受世界瞩目,青海关角隧道属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是中国最长隧道,全场32.645公里,青藏铁路的开通是世界上铁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仅促进了青藏地区对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民族间的融合还为后来的高海拔的铁路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京沪高速铁路丹阳至昆山路段上有着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
丹昆特大桥有着世界桥梁之最之称,全长164.851公里,横穿阳澄湖,跨越公路、铁路、水路180余条,出于地质原因与节省土地的考虑,全部采用高架桥梁,并且彻底解决了地基沉降的问题。郦道元盛赞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也感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如今高铁速度将白帝城(重庆)到江陵(荆州)的路程缩短至五小时。由于覆盖范围广,频率高,承载量大,速度快,高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出行的首选。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发展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已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即使我国的铁路事业已走到世界的前端,但这并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盘踞着世界铁路的最高端,做世界铁路的永远的领头羊。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篇4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忽然开始领悟到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爱和自由”,如今这四个字已经被无数父母挂在口边奉若法宝,但看着片中大李和教师们渗透在言行之中“爱与自由”,真的比在书上看来的要发人深省得多。
这部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美,每个镜头都美,阳光透过幼儿园院子里的树照在房间里照在院子里,那斑驳的影子美轮美奂。教师们和蔼的面容,幼儿园的摆设都是按照孩子们的身高设计的。孩子们在那里有自我家,能够挖地道,男孩子们做男孩子们的军人梦,女孩子们做女孩子们的公主梦。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在那里教师们会供给孩子们成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物品给孩子们,在精神上,教师们也无限的支持孩子们。在那里教师们尽自我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影片中的小主角池亦洋,倘若放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个让人厌恶的孩子。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了,那样和教师讲话。但影片中的李教师却十分欣赏这个孩子在影片中,有一段是许多家长联合起来找大李教师谈话,商量是不是让池亦洋离开巴学园,因为受到他“欺负”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但大李教师出人意料地说:“池亦洋的确有他自我的问题要解决,可是我看到,池亦洋给我们整个园的孩子做出了一个十分男子汉式的示范……”的确,池亦洋身上有着许多这个时代的男孩子缺少的品质——坚强、洒脱、有担当、不娇气、勇敢,从这段话里真的体会到了大李教师的良苦用心和高远的眼光,之后在大李和教师们的耐心接纳和引导下,池亦洋的暴力行为也少了很多,更增强了他性格中的正面部分。
对于影片中锡坤的探索行为,大李教师也给出了很好的应对示范。在锡坤把一筐珠子都洒在地上的时候,大李教师也开心地陪他一齐探索,同时不着痕迹地引导他如何将珠子扫成一堆,放回筐里。既充分满足了锡坤在特定阶段的探索欲望,又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行为引导,使他逐渐学会如何将东西归位。在这种自由下,锡坤对环境的探索本事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所有这些事例,都浸润着大李教师和巴学园的教师们对孩子深沉的爱,孩子们也由此得到了他们良好生长所需要的自由空间。
我想,以后应对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当他的行为表现让我又忍不住焦虑、不满、急躁、发怒的时候,我要想一想辰辰、锡坤、池亦洋还有巴学园的教师们,那样会提醒我要给孩子真正的爱,信任他,信任生命。
纪录片观后感800字篇5
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内部强大实力的外延。
英国,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我认为,英国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崇“重商主义”政策;在新航路的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地理优势,进取发展对外贸易并且注重发展海军,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纪末,其殖民地几乎已遍布所有大陆板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可惜,之后殖民地纷纷独立,以致于英国受到了一些打击,失去了昔日荣光。)
丘吉尔曾说过:“大英帝国即时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看出,英国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上取得许多优秀成果,以此为英国崛起打好了基础。
而美国于1876年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以此来庆祝其独立100周年。当时,清政府派出了展览团,他们展出的是小脚绣花鞋及纯银打制的器具,而西欧国家展出的却是贴合时代潮流的,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英国展出的是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的是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啊!
尽管此刻的中国向西方学习了许多的高新科技,并所以取得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可是,此刻的中国只是在复制,模仿,而非创造!这样的中国,注定是会落后于那些进取创新科技的国家。我觉得,我国仅有重视教育,善于借鉴别国经验,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水平,调动人们的进取性,促进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当“中国制造”成功转化为“中国创造”时,就是赶超它们的有利条件。我相信,中国会靠自我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