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7篇

时间:2025-05-03 作者:Trick

每次认真写读后感,都是对我们思维深度的挑战,促进了逻辑思维的进步,读后感让我们在书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独特的阅读视角,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7篇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1

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先来介绍一个本书的作者: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江西省督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特约撰稿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下边的文章多数都是方华局长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他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些观点。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从具体几篇文章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懂得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让孩子在“静”的环境下成长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的那么优秀,但我们要不放弃、不歧视、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作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独行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赢未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读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让我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寒风中王校长在校门口为来参加期末考试的一二年学生加油鼓气的画面,中层干部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入校的孩子并向他们问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让孩子来到学校训练能看到老师在这里,等着他们呢,还有一年级班主任蹲下身子为学生寄鞋带的温情镜头。

教育的温度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对学生的纯真关爱,来自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团结融洽。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边,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里。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2

快递来许多书,差不多包含一年书单,还有拼凑的,因为某些原因,我都带到学校,放到了办公桌下面的橱子里,整整两摞。

要开会了,我每次都带本书,打开橱门,琳琅满目,我一本一本搂了一眼,都毫无兴趣,拿到一本,觉得很吸引,就走了,果然,边开会边看了一下这本书,题目很动人,内容也精彩,就是方华的《做有温度的教育》。

寒假过后,新冠肺炎疫情把假期延长,在新年伊始的二月,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来拜读这本书,觉得百读不厌,真是一本好书,有关“教育”的好专著、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观点,如:

1、课堂不仅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更是师生精神意义上的。有时虽然师生在上课,但课堂或许还没有开始。

——关于课堂

上了一辈子的课了,现在才知道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真是震耳发聩的观点。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兴趣开始,课堂从师生平等的交流开始,课堂从师生共同的愿景开始。

2、把路径当目标也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弊病。课程、学科、教材其实都是教育的手段和路径。通过这些手段和路径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养成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人文情怀和公民素养、锻炼身体与技能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

——关于教育的根

而现实呢,是我们都死抱着知识点当成全部,结果,连知识点都搞不定。

3、我们的学校在教育中不断地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给他们制定了无数条条框框,却很少让他们看到希望。这些条条框框只是我们成人的要求,孩子们自己并不认可,因为他们是被动的、无奈的。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可、快乐参与的教育,才是他们喜爱的教育,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教育

现实中的教育直接没有温度,是那么地冰冷,那么无情,那么无趣,那么赤裸裸。

4、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是好老师,爱岗敬业的是好老师,德高识广的是好老师,爱生如子的是好老师,勇于创新的是好老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关于好老师。

为了爱岗敬业,为了德高识广,为了爱生如子,为了勇于创新,为了终生学习,加油!

5、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必经之路,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办优质教育的关键手段。优秀教师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而成的。我们渴望优秀教师,所以,为培训出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 —— 关于优秀教师

的确,我们需要一套成熟的培训模式,其中必定包含着硬性规定,每年读多少本教育专著。

5、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关于作者的教育愿景

良好的`民风,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那里的风景一定很美。

没事的时候,趴在床上,背诵这些喜欢的观点成了我这个假期的一大乐趣,高兴了我还会录个背诵的视频,自己欣赏欣赏,感受一下作者思维的条条缕缕,看看作者缜密的准确而强大表达能力,寻思一下作者抛出的教育之灵魂的模样,顺便找寻找寻自己的温度,自己的职业温度,自己的教育温度。

总之,感恩,能够遇到这本书,感恩所有的因素和贵人。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3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是在讲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很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正要做起来或进行改变确实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温暖,才有温度。“温暖”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温暖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我想,不是简单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该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现不了甚至永远都无法量化和具体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很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慈悲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现在的.很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楚。我想,对于教育,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并能影响学生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老师开始。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学生喜欢学校开始。”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交流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绩变得很好吗?”回问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喜欢你呀,所以喜欢数学呀。”一句“喜欢你”,瞬间融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希望不就是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喜欢,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似乎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希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教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教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现在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考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很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4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5

假期中,再次阅读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推荐的《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方华老师的一些平凡无华的话语让我明白了好老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爱”字也可以理解为老师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师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教育是爱的事业。

当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时,不是说爱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学生,而是要爱全部学生。也不是时时把爱挂在嘴边,而是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搭班的向老师给我说了一位覃同学写的一篇作文,文中写的是他在听刘老师的上数学课开小差时,刘老师对他的微笑是他心中的一抹阳光,自此上课不再开小差。后来我也观察了一下,转变确实挺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微笑能换来学生的自律,我想我应该多对学生展露笑容!

去年我接了一个从各个村小集中起来的住读班,孩子们都是第一次离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晚就有不少孩子躲在被窝里哭了,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那天起,我时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他们缓解想家的情绪;病了就陪着去医院拿药;摔了就拿来在办公室准备的碘酒或是跌打损伤的喷雾剂为他们减轻疼痛;天冷了提醒加衣保暖……在毕业前夕,我收到其中几个学生的卡片,上面写着:“刘老师,我很想叫你一声刘妈妈。”“谢谢您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耐心指导……”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换来学生的这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值得了。

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们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有不同的景色,明白完成今天的选择后还要接受未来的结果,明白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一样的优秀,但可以让他们不触碰底线。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同等的关注、肯定和温暖。我们做为老师,可能给不了学生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给他们更多可能的机会去探寻未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方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那些经验,我可能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但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边学习边进步,真正的做一个温暖的老师!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6

有爱、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样,有爱、有温度的校园,才是学生温暖的家。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老师,才是温暖的老师。而我,想成为这样温暖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是我校“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学员推出的人手一册的一本好书,此书作者方华老师,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向我们谈了他的教育观。这本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我要想做好现在的本职工作,就得向他学习,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书,这对今后的工作一定有帮助。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老师要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接纳与爱,老师的爱才有意义和价值。

说实话,我是一个特别急躁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是我这一生的必修课。课堂上,我总是常在强调“不要惹我生气,我的忍耐心是有限的”“上课不认真,就给我站到后边去!”每每看到学生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欣喜。可当我读完了这一段话,我开始反思,我这样做对吗?合适吗?我清醒的认识到学生们不是机器,哪个孩子不调皮呢?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一些,课堂上语气尽量温和点,微笑多一点......不得不说,的确有些改变,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学期的一节随堂课,当天有雷校长、李金彩老师来听的我上的——《刷子李》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活跃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我十分惊喜,也万分意外!雷校长告诉我,这一定跟你上课时的仪态有关,因为这一堂课,我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是啊,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微笑对他们而言,是接纳、是鼓励、是赞许。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调皮,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自然而然反馈给老师的,便是积极和主动。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狭隘,相信在与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变得慷慨大方,真诚善良。

我希望能按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我也希望能通过书上的习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温暖的老师,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篇7

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埋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学生,爱自己喜欢的学生,而是爱全部的学生。接纳所有的学生,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充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欢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学生,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学生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经常会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害怕孩子学不会,相信只要孩子态度端正,教师慢慢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似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量一起帮助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体现。教育是让学生有“欲”。“教育不是教诲,也不是给予,而是复杂而又充满创造性的个性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让学生会做题就达到目标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每节课堂氛围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对知识、文化充满好奇,甚至着魔,相信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说、甚至威逼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帮助,相信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快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