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狗》读后感8篇

时间:2025-11-04 作者:tddiction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教训与启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优秀的读后感往往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使我们在书本与现实之间找到联系,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巴金的《狗》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巴金的《狗》读后感8篇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1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提高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向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所以,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完美的恋情,可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理解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理解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杯具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主角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终,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家》还重点描述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

个女子虽然性格不一样——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一样,但她们的杯具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经过对这几位女子杯具遭际的描述,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资料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终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2

巴金的《家》中若干章节读来让人感到难以下咽,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发表《家》时,巴金还对文学蒙昧无知: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这里,我只想谈谈最耀眼的觉慧。

我猜想,这个形象的出发点,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老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3

?家》在巴金笔下,以辛亥革命前后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庭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高老头太爷;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败家子;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觉慧,觉民;最后一类是封建家庭的受害者,梅,段玉和凤鸣。作者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庭的罪恶,更描绘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让我有所感触的`必定是觉慧,时代的久远,可能使我不能正确体会到当时封建大家家庭的家规,究竟有多严,至少我能体会到晚辈对长辈命令的绝对服从,因为觉新说:正因为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成为一个牺牲者!字里行间透露是一种无奈和迷茫,是一种懦弱。其实不然,不能说其是懦弱和胆怯,更是一种被任摆布后的的麻木,是封建家庭,封建思想击碎着无数人追求幸福的梦想。与其说是麻木,不如说是顺从。而觉慧不然,在学生和军人的冲突时,觉慧满带热情地参加了学生的游行,即使被老爷禁锢在家中,而那颗赤诚的心却飞到府前,与其他学生并肩作战。觉慧带带我一种震撼感,他用的不仅仅是言行,更重要的行动,抨击着黑暗,追求光明,满腔热血,不甘平凡,这就是觉慧,这就是他带给我带来的财富。

同样,另一方面,通过梅,端玉,觉新三人之间的恋爱关系,仅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却有力诉说着一段被封建操控下的婚姻。相反,鸣凤和觉慧,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对于异性之爱又惊却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青涩,而却因为自己是一个丫头,粉碎着这美丽的一切。这些美丽的女性遭遇了不幸。正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测封建家族的罪恶。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4

巴金爷爷是一位长寿的百岁老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但他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文坛巨匠,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凝聚了自己毕生的激情和智慧,巴金爷爷为世人留下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便犹如满天的繁星,将巴金爷爷的一生点缀得格外光彩。而在那满天的繁星中,我觉得对我意义最大的就是《怀念萧珊》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在他的妻子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这篇文章倾诉了巴金爷爷对他妻子的怀念,叙述了巴金爷爷和妻子萧珊是怎样在红卫兵们的打骂、压迫之下,怎样从对方那儿取得精神安慰的。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们二人每天不但在身体上受到了伤害,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迫害,每天都要被关闭在小木屋,被迫检讨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屹立着,像两块不到的礁石一般,携手并肩,共抗风雨。虽然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有时会遭到打击,但他们却没有被打挎,而是像牛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终熬过了苦难。

巴金爷爷将自己在这段人生艰苦岁月中领悟到的精神,在给我校那十只迷途的`“羔羊”的回信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继承这种精神,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巴金爷爷的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他的精神环绕我的身旁,让我不断战胜困难,一步又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曾经有那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想到了放弃,但巴金爷爷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如今,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还有他所创作的一篇篇惊鸿之作,也已经汇成了一股精神长河,感动世人,也感动着我。巴金爷爷的一生,就像某位诗人所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5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凄婉的语调,勾勒出女子悲伤而绝望的面庞,她令我不禁想起,《家》中的那奇女子——鸣凤。

鸣凤是一位多么可爱而果决的姑娘啊!她的一生如此简单,简单到只装得下两个人——她过世的母亲,和《家》的男主人公高觉慧。

一开始,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婢女。在她的眼中未来除了无尽的`劳务便只剩下了黑暗。而渐渐地,她人生中的光出现了,那便是觉慧。觉慧温暖的笑容给她注入了灵魂,让她眼中黑白色调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可在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一个普通的婢女又怎么会有多好的下场呢?当她得知自己将会被送出去给一个老男人做姨太太时,我想,她是感觉晴天有一道霹雳的。而更绝望的是,当她向自己的那抹光求助时,觉慧却忙于革命,无心于儿女情长。而等到觉慧终于知道一切时,得到的却只有鸣凤投湖自尽的消息。觉慧啊,当你于午夜梦回,却又忽然惊醒时,可还记得梅林中你对一位女子许下的誓言?当你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时,脑海中是否还存在着她那痴心等待的背影?

觉慧为了改变当时封建的制度,错过了自己的爱情,令人遗憾。而生活中,现实里又有多少觉慧这样的人呢?丈夫为了事业忽略妻子,子女为手机忽略父母......人生道路何其漫长,他们却连片刻的的停留都不愿意。

请歇一歇吧,为了你自己,为了身旁的美景 ,为了追逐你的人影。人生是一本打开便再也合不上的书。既然如此,为何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体会人生的精彩吧,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为何不多与同伴共同努力,多珍惜挚友良师,多对父母关心体谅。

若允许, 我愿不从江南走过,只要那如莲花般开落的容颜,不再等我。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6

20世纪30时代,主要存在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观念与话语;第三种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30年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下,中国现代小说进入成熟、繁荣时期。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巴金执着于五四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充满热情地展示年轻人的世界与封建家族激烈的对抗,例如写于1931年的《家》。

?家》给我们展示了五四运动期间一个封建家庭逐渐没落的故事。 在《家》中,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了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不断出现、激化。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反抗。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新的生活让人同情,他想反抗却无力反抗,内心承担着各种压力却无人诉说。他将希望放在自己的儿子上,希望儿子不要走上自己的老路。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最终获得胜利。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鸣凤为了反抗当小妾的命运,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在鸣凤、瑞钰的死中,看到了家庭中的虚伪与罪恶,既悲伤,又愤怒,最终在觉新的帮助下离开了家庭。

小说通过觉慧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制度并离开家族,鸣凤反抗不公平命运等事件,展现了作者对人性解放的强烈的渴望。作者批判的不仅是旧礼教,更是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梅、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家》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对人的新的思考。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7

读《家》的时候,我很讨厌觉新的懦弱,讨厌他的“作揖主义”。为什么他不能像他弟弟那样勇敢一点,做一个封建礼教的叛徒呢?为什么要四面讨好,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好好先生?为什么要一味的忍让再忍让,最终酿成梅和珏的悲剧?有时候,我很想能进入书中,骂醒他,打醒他。

现在,冷静下来,我对觉新竟然充满了同情。想想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他的每一次妥协,又有哪个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几次权衡(可能在我们眼里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的结果。他比弟弟看得更透,他比弟弟更懂得这个家的恐怖和黑暗,因为他是这一切的最深刻的承受者,最大的受害者。 也因为他看透一切的心,使他做这些事情比任何都要难受,都要无奈。

既然觉新看透了这个腐朽的大家庭,那他为何不像弟弟一样,勇敢地离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这个再也找不到一丝温暖的家?

因为一个身份,高家大少爷的身份使他比弟弟要担负起更多责任。作为长房长孙,他有神圣的使命:使整个家族昌盛繁荣。他对整个家族负有责任,或者说他是整个家族的奴隶,他屈服在整个家族之下,没有自我。在旧思想的下,觉新懂得了要孝顺长辈,听从长辈,服从这个家族生存呼吸的法则,不容越过雷池半步。他不仅仅是这个家族生理上的传播者,更是旧道德思想的传承者。他无法像觉慧那样走得如此洒脱,长辈们不会同意,整个家族不会答应,那深深植入他脑海的正统思想不会同意。他被深深困在这里,永远被束缚在这个垂死的大家族中,同生共死。

如果觉新只是受到旧思想的,那么他可能不会那么痛苦。五四给他带来了新的思想,他和弟弟一起阅读《新青年》等这些杂志。他渐渐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本来他是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很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现在被人叫醒,知道了自己的处境,他无法改变自己尴尬的位子,他更多是无奈和悲凉。

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他明知是错,却依旧去做。他是长子长孙,这一切总要有人去承受的,他愿意为弟弟们挡去这些污秽,小心地维持着这个家庭两端的平衡,如履薄冰。可是弟弟不懂他,指责他是个“作揖主义者”。他无力为自己辩解,因为他深刻明白自己做的一切的错误之处:应该反抗却没有反抗,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者。珏懂他,她为他辩解:“他不是这样的。”他有他的挣扎和矛盾,请不要过多的责难他。同时觉新的牺牲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为弟弟们撑起一片较为自由的天空(帮助觉慧出逃;徘徊在爷爷和弟弟的斗争之中,尽量帮弟弟隐瞒;应酬四爸这些人,减少摩擦)。

出生给了他这样的身份,不是他选择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去指责他,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吧,他身上携带着多少我们无法承担的重量,在他还只有像我们现在一样大的.时候。这样一个充满梦想的年华,他又在做什么?他已经走上了飘落的路,经历了多少人世的心酸。在别人还在花开结果的时节,而他在心情上已经衰老了。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虽然,梅的死,珏的死,觉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同样也是受害者,他失去了他的青梅竹马,他失去了他的心心相印。从此,他只能在梅林里感慨,洞房中叹息,躲在楼上独自默默流泪。

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的悲剧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也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造成的。高觉新最终没能走向新生,是因为封建 思想的束缚,封建思想是如此沉重,以致他的反抗是微不足道的,是徒然的。他最终成了最无辜的牺牲者。

巴金的《狗》读后感篇8

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画,无需浓墨重彩,人物依旧鲜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欧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那是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在故事结尾的情节处理上的一种手段,让主人翁的命运有所逆转,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然而,小说《鉴赏家》却不同于此,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他要写的这个鉴赏家叫叶三,且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给我们的概念是:艺术家,懂得欣赏辨析,且学识渊博、高雅的人。那叶三是个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话就是:叶三是个卖果子的。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鉴赏家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关联。紧接着,作者又说:叶三不同与其他水果小贩。如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水果小贩又是如何变成了鉴赏家的?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篇,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个钓鱼钩,勾着读者往下走。

现在看看叶三其人,这个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铺垫的人物。叶三做生意没有铺子,不摆摊,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给几个大户人家送水果。仅这一点就够特别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万选的,个个鲜靓,所以他从不议价。一个有个性的水果小贩。他花在选水果上的时间要比卖水果的时间长出很多很多,四乡八镇,到处走,精挑细选。如此,叶三似乎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是叶三对待自己的小买卖很是很勤奋认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顾下家,上下通达,却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画家,而后才有了鉴赏家。画家是四太爷,季匋民,县里的大户,在叶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爷不是一般的画家,很有唐李白的遗风。李白是喝了酒,作诗,四太爷喝了酒,作画。四太爷最不爱跟人谈画,尤其讨厌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四太爷还担心随意间的一句话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所以连亲戚间的走动也是能免则免。

但是,四太爷愿意跟叶三论画。既然是鉴赏家,那得评评画呀,小说里写了三幅画。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叶三说:紫藤有风,花乱。四太爷画了幅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老鼠顽皮,尾巴卷灯柱。墨荷一幅画则是重点,叶三根据生活常识告诉足不出户的四太爷:红花莲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莲蓬画在一起。

叶三卖果子只为了四太爷,四太爷送了叶三好多画,叶三把这些画都进了棺材。一个不拘一格的画家和一个异乎寻常的鉴赏家。他们是那样不相称的一对人,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成了不一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