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而非单纯的篇幅较量,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我们情感与思想的真实流露,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客从山中来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1
雾气朦胧,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生命的气息。作者在一个神清气爽的初夏早晨,踏上一条幽径,漫步于山林之中。古桥、树林、山泉、溪流,都是他的亲密无间的知己挚友;瀑布、悬崖、白云、云雀,都是他心有灵犀的挚友。就这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山中左顾右盼,流连忘返,早已忘却了闹市的喧嚣……
作者走进自然,以花草树木为友,以清风明月为伴,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他与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大自然的浓浓爱意。他打开心扉,敞开怀抱,将自然拥入怀中,引入心底,体会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和幸福。
在作者眼里,山林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叶一石,都富有生命,充满灵性,他们彼此互诉心声,一起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引人入胜的美丽境界。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之中,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从落英的缤纷中体会到了生命的轮回;从石头的敲击中听到了时间的回声……
忙碌的我总是以忙碌为由,有意无意地冷落了这些无处不在的老朋友:花园里五彩缤纷的花朵,草坪上一望无际的绿茵,还有那蜗居在阳台上的一抹新绿……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我却熟视无睹。
夜深了,我合上书本,轻轻地走上阳台。老朋友们都睡了,静静地,裹着月色,婆娑的身影依稀可辨,真美!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2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的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作者以自然界中的花树、鸟石、山水为友。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法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3
开学了,我们语文课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叫《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写得特别棒,令我难忘,我都想去看看了。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去访友了。他先拜访了他第一个老朋友古桥。又走进一片树林,鸟儿呼唤他的名字,露珠与他交换眼神,每棵树望着他,当他靠在一棵树上,他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他又拜访了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最后拜访了落花、落叶、石头。
作者山中的"朋友"描写的`有声有色、生动,体现了作者对这些朋友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读课文时,我感受到了我自己也在拜访这些朋友。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4
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带着满怀希望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自然界的.“朋友”,于“朋友”诉说衷肠,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爱护、保护。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5
书,是泉水,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我;书,是父母,时时刻刻陪伴着我、抚育着我、着我;书,是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着我。因此,我喜欢读课外书,每天都会抽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读课外书,和书交朋友、和书聊天、和书,今天我又读了一篇《山中访友》的课文,读后,感受匪浅、受益终身。
作者李汉荣出生于1958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家。多年来创作诗歌约3000首,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多篇。本文发表于1995年《散文》月刊上。《山中访友》的作者访问的第一个朋友是老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让成千上万的人马渡过对岸,让多少人在这里乘凉。接着访问鸟儿、露珠、树,又访问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落花、落叶、石头,最后访问了雷阵雨,然后就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山里的朋友,回到了家。
读《山中访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李汉荣对大自然的浓浓喜爱之情。能写出这样的好是他细心观察大自然的结果。我也要像作者一样去仁川镇杨宅村的朋友。我要拜访的第一个朋友是老桥,啊,和谐桥,你像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人,在这好溪边站了几百年了吧?你让多少人乘凉,你让多少人走过对岸。你弯着腰,看着水中的人影、月影、鱼影时间轮回,生命变迁,波光明灭只有你依然存在。接着又拜访了杨梅树,板栗……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词汇丰富,构思新奇,富有,充满好奇心等,这些都是值得我在写作中学习的。
书,使我充满想象力,书,使我积累了许多,书,使我学到了无限的知识;书,使我成长,书,使我成才,书,使我走向成功。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6
在初夏的早晨,作者怀了好心情去拜访了他的朋友,我们一路跟着作者踏上一条幽径,去访问了他的朋友。
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座古桥前说:“到了。”我们左望右望也没看见,这时作者才只出这位朋友,我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做古桥。“古桥呀,你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过了老桥,又来到了一片森林,鸟儿在唱歌,冲的别有风味,露珠盯着大家,似乎在传达什么,作者还告诉了我们自己的联想。做这还带领着我们去访问了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陡峭的悬崖,悠悠的白云和淘气的云雀。
作者先后又搬石头,拿落花,拿落叶,又说一番话后,让我感到时间的迁变,生命的轮回。
最后怀着好心情告别心中的“朋友”。
这篇课文运用了时间顺序和首尾呼应。通过比喻,拟人,想象深深地写出了做这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如:老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让我重新梳妆”;溪流——要我重新“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的好风景”。写出了对老桥的赞美与敬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和露珠的默契和情谊。有用反问久引起下文,肯定了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迁变,生命的轮回。
只要我们也细心观察,感悟,一鸟一石,一花一草,也会成为我们得知己。
客从山中来读后感篇7
这个星期事情比较多,所以语文只学了第一课《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这本书的第一课,所以也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
这本书是讲的作者在山里访问他的老朋友,而他所指的老朋友就是山里的植物与动物。本文在叙述方式上,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问的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文章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我们也进入到画面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都是活的,可以与我们说话,交谈。
这篇文章我们通篇都要背下来,还要默写。一开始我们叫苦不迭。但因为我们有一节课在刚装修完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庞老师提议我们到操场去背。我们几个女生选了一个有花有草的`地方聚在一起。不知是因为触景生情、身临其境,还是因为那节课我们说说笑笑,很轻松。我们很快就背过了。
在背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我感受到了那种美,那种自然美,那种不可替代的自然美,也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会有那种感受。
我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真的是一篇非常好文章,我希望自己能多读到更多这种文章。然后慢慢的,我也能够有这样好的文笔,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