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心得6篇

时间:2025-04-27 作者:Fallinlove

通过写心得,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与不足,大家在写作时,心得体会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儒林外史》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心得6篇

《儒林外史》心得篇1

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但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但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心得篇2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清代吴敬梓所作,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佳作,鲁迅认为它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书中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刻画了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王冕、范进。

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七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用放牛赚的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在荷花池边自己学习画荷花。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出名了,好多人来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因为如果现在的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得疯了。面对考试,考生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我认为科举考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给了平民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坏处是如果一辈子都没考上的话,那就白白浪费了一生。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社会里,科举考试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而在平等开放的现代社会里,高考并不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选择,我们还可以经商、搞发明或者学习一些技艺,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王冕、范进所处的时代,社会制度很落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现在社会制度在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吧!

《儒林外史》心得篇3

在暑假里,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小说的作者运用了周进和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还运用了多种排比,比喻等的修辞手法,他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一群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我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长大后,不能想书里的这些贪官一样,收取钱财,帮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要努力工作。我们要想飞将萧云仙一样,为国家奋斗,要与时俱进,科教兴国!自己要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以身作则。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

我还通过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中体会到:文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滋润我们的心灵。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量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可以丰富我们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文学功底,锻炼文字驾驭能力,使我们更聪明。

《儒林外史》心得篇4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洪“仙人”的家人说。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从这个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马钝的无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马钝枉为一个名士,如此笨拙的一个骗局,他居然信以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装神扮仙,却是为了度一个虚名而去不惜损失自已的金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看了这则故事,想想身边时有所闻和时有所见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结队地到处看相算命,烧香拜佛,他们的举动和马钝的无知有什么两样呢?有多少个又象洪“仙人”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考分不上线,为了能被学校录取,不惜用钱去买名校,这样的做法与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

《儒林外史》心得篇5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地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种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得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有的也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之辈,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会,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心得篇6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