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事迹的内容应展现坚韧不拔,鼓励他人努力拼搏,通过对事迹材料的反复打磨,能够让内容更加精炼,避免冗长无谓的描述,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1
王宇威,一个真诚,、阳光、进取的女孩,现就读于塔河四中。她品学兼优,是一名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学生。
在学习上,王宇威同学目的明确,态度严谨,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乐于助人,认真学习各科知识,本着“不读死书,灵活学习”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塔河县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在注重提高自身各学科成绩的同时,她还注重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先后获得县读书状元、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演讲比赛一等奖等。
身为班长的她,在要求自己进步的同时,还带领班干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使大家同心合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经常和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以求大家共同进步。乐于向后进同学提供帮助,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热情地帮他们答疑解惑,扫清障碍,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同学在学习上显得吃力,她得知情况后,每天利用课外活动辅导,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上的困难,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王宇威取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
王威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文体活动中更力争上游。认真上好体育课,课余时间常活跃于运动场上。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更是与班里的同学积极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王宇威同学在生活上节俭朴实,热情助人,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在汶川地震时,学校举行捐款活动中,她积极组织,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100多元。在各种荣誉面前,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王宇威同学身上体现了一名莘莘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种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名当代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学生心目中,她无疑是一面旗帜,一个众人瞩目的学习榜样,她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团员。然而,渴求上进的她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知道,只有踏实勤奋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永不懈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拼搏到底!
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2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我眼中道德就是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就像一个人的灵魂,没有道德的人就没有光彩。有的人认为做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道德就在我们身边。
还记得三年前汶川发生的那场大地震吗?当时地动山摇,刹那间人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望着灾区人民那一张张焦急痛苦的脸,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拿出了我所有的零花钱,毅然地捐给了灾区人民。还有许多的好心人给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有的人还领养了灾区的孤儿,还有的人到灾区去当志愿者。他们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整日整夜地忙来忙去,顾不上休息,这都是有爱心,有道德的表现啊!此时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那双援助之手。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双创”活动,暨创文明班级,创文明达标生。老师倡导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同学,他待人友好,爱帮助同学。记得又一次,我们班有位同学生病了,吐在了教室的地上,当时气味非常难闻,许多同学都露出厌恶的表情,捂住鼻子离开了。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的身影,只见他拿起撮箕,到教室外边铲了些土,又急匆匆地跑回来,将土倒在呕吐物上,开始打扫起来。他没有怕脏怕累,一会儿功夫,就把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就是我们班的朱国庆同学。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我们班的教室里,张贴着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就是由点滴小事构成,随地吐一口痰,吐掉的是你的美德;弯腰捡起一张纸,拣起的是你的形象。生活中的点滴都会彰显一个人的品质。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就会一大步。只要我们播下一颗道德的种子,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收获一个好品质。让我们将道德的种子撒满世界的各个角落,让种子生根发芽,长大开花,愿道德之花开满整个人间。
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3
秦志伦,男,1969年生,白河县构扒镇凉水村村主任。首届安康市道德模范。1985年,初中毕业后刚满15岁的秦志伦回到村里开始了新的人生实践。他种过地,跟随亲朋邻里贩过山货,也曾下过煤窑、到过砖厂,几年的摸爬滚打,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磨去了他满身的稚嫩和不羁,锻造了他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他坚信一个质朴的真理:好人有好报!并以此自勉做人、做事。自1998年从事个体运输至2006年开办志能免烧砖厂,秦志伦始终以诚信经营为人们所称道。2007年,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授予致富能人称号。2008年9月,在父老乡亲期盼和信任的眼光中,秦志伦被推举当选为凉水村村主任,就职演讲时他诚恳的向大家承诺我一定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好办实!。从此,他为了这一承诺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以公心、良心办事待人。
秦志伦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任职前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乡亲们排忧解难。凉水村二组王忠友至今为一件事还念念不忘。2007年11月,王忠友之子突然罹患视网膜脱落疾病,如不及时手术将面临失明。但王家却因家境困难苦于无力筹措医疗和手术费用,一家人陷入痛苦和彷徨。获悉这一情况后,秦志伦迅速赶到王忠友家送去了1000元现金,并安慰他们说:给孩子治病是大事,不够的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回来后,他在本村从事汽车运输的同行中率先发起倡议:为王忠友的孩子治病捐款!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先后有三个单位和91户村民积极响应,短短四、五天的的时间里,就募集到10270元救助资金,当王忠友用颤抖的手接过捐款激动地连声道谢时,秦志伦却平淡地说:给孩子治病要紧,换了谁都会这么做的。
本村特困户凡庆恩夫妇均已70高龄,膝下无子,没人照料。2008年10月,凡庆恩因病卧床不起,得知这一消息后,秦志伦立即放下手中其它事情,叫上另外一名乡邻跋涉三里多山路赶往凡庆恩家中,亲自把老人背下山,用自己的车将凡庆恩老人送往构扒镇卫生院诊治,跑前跑后地为老人挂号、取药,照顾他吃药、打针,并垫付了全部的医药费,次日又亲自将老人送回家中,还为凡庆恩老人买去了营养物品。此后,隔三岔五地抽空去探望、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成了秦志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凡庆恩夫妇也逢人便夸自己好福气,有了一个当村主任的干儿子。
了解秦志伦的群众都会给他这样一个评价:为人正直、热心、豪爽!。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后,他立即驾车赶到县里找到县红十字会捐款500元,随后又在县工商局捐款200元。2007年,凉水村四组30余户群众为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决定每户集资并义务投工硬化通组道路,但由于工程量大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秦志伦主动站出来表态:我义务为你们拉送砂石料。他先后动用自己的两台东风货运车无偿投入四组修路,累计投入费用约3万余元,没有向群众收取一分钱。2006年志能免烧砖厂建成投产时,他主动招收本组的3户困难户到砖厂务工,积极帮助他们拓展增收渠道。无论谁家有了困难,只要他遇上了,总是力所能及地排忧解难、慷慨解囊,他总是说:一个人富不算富,一家好不算好!。有一次,他到本镇高庄村一户余姓人家催收1000余元砖款,当看到这户家庭窘况,了解到这家户主虽然身有残疾,但却身残志坚、勤俭持家、艰苦创业时,他被深深触动了,当即表示免去所有尾欠款。很多人对他的这些行为不理解,甚至笑他憨,他却说:这样做了我才会觉得心里踏实!
秦志伦和我们身边众多的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什么豪言塣语,有的只是一份朴实和真挚,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刻恪守、践行着中华民族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4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城乡,说到佳所腌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地有歌云:“佳所腌鱼最醇香,制作工艺独精良。开胃生津老少宜,稀客佳肴滋味长。”
这种腌鱼,风味独特,由咸、辣、酸、甜几味组成,吃起来鲜嫩可口,味道鲜美香郁,营养丰富。腌鱼可出桶即食,也可煎食、火烤、炒食,具有增强食欲、生津助消化和健脾开胃之功效。
最为独特的是,佳所腌鱼不用刮鳞,吃起来不仅鲜香酸辣还回甜。
然而就是这千百年来的侗乡佳肴,却藏在大山深处,只作招待贵宾好友的的美味特色菜。乡亲们每到节庆,偶尔吃上两三次。佳所村独一无二的水土,独一无二的腌鱼配方,成就了佳所的品牌,却没有给乡亲们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2月13日,李克强总理到黎平视察,在黎平县蒲洞村慰问当地群众时,佳所村的腌鱼和侗果,就是总理慰问群众的新春慰问品之一。
这种情况,让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曾在广州南方报业做财经记者、有着11年媒体与品牌规划管理经验的詹家雨,深感揪心。她决心回乡创业,把佳所腌鱼这个品牌塑造起来推广出去,为了追求自己“有田有地有园,做一名快乐简单的农妇”的理想,毅然回到家乡黎平县中潮镇佳所侗寨开展电商新业,让侗乡的美味佳肴--佳所腌鱼名声在外,形成属于自己的致富产业链,分享故乡的美食、感受吃腌鱼配糯米饭的快乐,让母亲们的智慧得到释放,让乡亲们都能增收致富。
令她的家人担心的是,事实上,村里曾有人做过腌鱼,都没成功。很多人认为腌鱼这个产品口味小众,难在全国推广,但詹家雨不怕,她有自己的布局和思路。“佳所腌鱼都是用稻花鱼腌制的,而稻花鱼是喝泉水吃稻花长大的‘仙女’,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很看重,纯粹的原生态食品才是最健康的。我们要把这些故事摆给大家听。”
8月8日,詹家雨回到黎平县佳所老家,创办了“贵州佳人食品公司”,旗下品牌即“楊氏詹老奶”侗家乡土手工美食,主要研发生产正宗佳所腌鱼、侗果和油茶。她把佳所侗寨最有声望、做腌鱼侗果做得最好的农村妇女请来当核心师傅,聘请本村寨无固定职业的妇女具体负责腌鱼的制作流程,让妇女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詹家雨的精心策划下,目前已在贵阳、广州、长沙、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建立了网络销售,通过电商平台提高销路。短短三个月,“楊氏詹老奶”正宗佳所腌鱼的名号在移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目前,詹家雨团队打造的腌鱼品牌,通过网上销售,已经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腌鱼、侗果等侗族佳肴得到快速提升,12月,詹家雨团队打造的腌鱼品牌,通过网上销售,要求订货的侗果8000公斤,腌鱼5000公斤。“楊氏詹老奶”正宗佳所腌鱼、侗果等侗族佳肴将分别提升到30000公斤的产量,带动佳所村近百人就业。不仅客商对詹家雨的品牌感兴趣,也有不少天使投资人向她表示了投资诚意,但她都婉言拒绝了。其实她的答案很简单“做食品,首先得有良心才会长久,到时财富自己会跟着来。”
因为詹家雨本身就是女性,对女性自然会关注多一些。她想通过“楊氏詹老奶”这个品牌,让农村妇女找到自我,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也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让全世界热爱土地眷恋故乡的吃货分享到佳所侗家独一无二的乡土手工美食——腌鱼、侗果、油茶和侗乡田园风情;重要的是,在家乡,还有很多心灵手巧、淳朴善良的农妇,但是她们的智慧一直被现实遮蔽。她更希望通过“楊氏詹老奶”品牌,让这些热爱生活的农妇们重树信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詹家雨想让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科技力量碰撞,裂变出非凡的创业火花。詹家雨说“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电子商务会让‘楊氏詹老奶’走的更远,我们团队核心成员结构饱满,已经研究好顶层设计和商业模式,我们有方法、有路径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让更多热爱土地和眷恋故乡的人爱上乡土物产,爱上‘楊氏詹老奶’”。
学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5
他的名字叫侯明华,今年59岁,是阳泉市矿区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负责平潭街西社区的日常警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片警”。从警20多年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好警察,还成了37位老人的“好儿子”,在他看来,民警也好“片警”也罢,说到底都是给咱老百姓解难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从平潭早市开始的,每一天早上他都会早早过来巡查治安,顺便再买点菜,这些菜是买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结束,街上的人渐渐少了,侯明华回到社区警务室,接待完办事的居民后打了一个电话。
中午下班,老侯没有回家,而是来到离警务室不远的一栋三层楼房,还没上完楼梯,一位老人已经迎了过来,84岁的李黑小就是那个与他通电话的人。李黑小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明华在一次户口排查中发现了他,那时的李黑小腰部扭伤、腿部浮肿,生活无法自理,侯明华先带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之后就天天定时定点来为他做按摩、洗被褥、处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来。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会漏水,老侯就干脆给他租下了警务室旁边的小房子,还为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电话机。在老侯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的双腿渐渐康复了。
晚上8点,老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又匆匆走上了一条通往虎尾沟的小道。今年83岁的李文彩是侯明华照顾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儿子被判了无期徒刑,老人对周围的一切一下子变得十分冷漠。听说这事后,侯明华就赶来看望老人。
谁料几个月后,李文彩的`老伴悲痛去世,女儿也得了脑梗,一下了没了亲人的关怀,老人的心境更是极度低落。老人爱吃饺子,侯明华就买来馅和老人一齐包了吃,他给老人做饭、缝衣服、洗被单,遇到老人生病,就干脆住过来。老人渐渐接纳了侯明华,现如今更是离不开他了。
侯明华的细心照料让两位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20多年来把侯明华当儿子看待的远不止一两位老人。
78岁的刘如荣是侯明华在澡堂洗澡时偶然遇到的,老人因为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侯明华就主动帮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明华帮忙老人洗澡的习惯一向没变,在侯明华的警务室里挂着一沓子澡票,这是他专门为他照顾的老人们买的,每次他都带着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们的专职搓澡工。
人们口口相传,让不少人都认识了侯明华,在老人们的介绍下,侯明华还接手了不少他辖区外的老人,自行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一天忙碌于不一样地区、不一样的老人之间。做饭、收拾家务,或者给老人唱唱戏,陪老人聊聊天。从警25年,他长期照顾过的老人有37位,没图过什么名利,却收获了至亲的感情。
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辖区内的水电工和老侯结成对子,帮老侯给老人修理水电工具,社区不少热心居民主动要求成立爱心团体,推选老侯为领队人,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缝补工具,还有居民送来了米面菜,要和他一齐照顾老人们。
一份爱心和热心,把一个59岁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紧紧地联系在一齐,今年年底侯明华就要退休了,他说,照顾老人这件事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职责,他会坚持下去,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老人、关爱老人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