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增强对影片情感表达的敏感度,大家在写观后感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俞老师观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俞老师观后感篇1
“看我干吗?我脸上有字吗?看书!”“你们真是我带过的最差的学生!”这样的声音时常萦绕在我门耳边,《老师好》这部电影仿佛又让我们重返童年,这些话语在我们耳边,变得温馨而又可爱。
影片中有一句话:不是我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是我最美好的时光。这句话出现在影前和结影,为我们开启了下面的故事,也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影片中的老师,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他就是我们身边,那个可爱的老师不正是我们的老师吗?在课上是我们的监管;课下是我们的朋友。影片的前一半,演的是严厉老师和学生斗智斗勇的,调皮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非常的僵硬,但结尾,老师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个经常被同学们破坏的老师的自行车,也成了师生之间牢不可破的“防线”,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时间对苗老师说了句“苗老师,谢谢您!”
看完电影我不禁想到我那群可爱迷人的老师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让人畏惧,在课下却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英语老师在课上十分严肃,课下却待我们如弟弟妹妹,语文老师、体育老师、政治老师、历史老师等等。
老师一个无比威严而又亲切的称呼,如今仍在我们身边回荡,无限的童年永远是老师在陪伴我们,他教会了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变得坚强,他永远不会肆意放纵我们,但他们给予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比父母少。
?老师好》献给我们永远美丽的老师。
俞老师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以1985年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师为核心人物,以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学校日常为线索,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的怀旧学校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苗宛球老师与三班学生高中三年内发生的事情。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之后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开始的渐渐理解了老师。明白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家庭的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我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去教书。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
俞老师观后感篇3
曾经,我无数次幻想我们毕业时的情景。学生和老师的告别,学生和学生的告别,学生和这个校园的告别。那个情景到底是辛酸?欢喜?不舍?还是悲伤难过。我想这些应该都有吧!毕竟与我们可爱的同学可敬的老师们,相处了如此之久。我们一起风雨共济,同甘共苦。
可是今天,当我看完了这部《老师好》之后,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理解了什么是老师的用心良苦,清晰了什么是学生应该有的追求。
老师不只是为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还在育人。而学生也不单单只是读书的工具,他们也有感情,有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老师——苗宛秋。听上去有点像女人的名字,可是他却是个正儿八经的男人。一个年过百半,满发花白的男人。
在这个影片中他是一个说一不二,脾气火爆,不容得任何人忤逆他的班主任。所以他被学生起了个外号叫做苗霸天。而且他还是一个当年考上北京大学却因那个时代特殊原因无法深造求学的学生。他同时也是一个连续拿了几年优秀教师的人。他还是一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出来帮助自己学生的人。
他可以为了教书育人放弃自己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可以为了教书育人不争不怨学校住宅分配,他甚至还可以为了学生离开他所教书的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然在这部剧里面,不仅仅只是有他,还有他的几个学生。有“洛小乙,安静,苗婷婷”等人。
先来说洛小乙吧!他在剧中是一个学校的刺头,可以说是混社会的。可是自从苗宛秋当了班主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去欺凌他人。
安静是一个性格胆小温柔贤淑,成绩优秀的女孩子,第一次与她意外相见,洛小乙便喜欢上了这个恬静的女孩。不仅因为苗霸天,也因为安静,洛小乙想要变得更好。
苗婷婷在其中饰演的是一个敢爱敢恨,性格泼辣,有点自私独断的学生,处处针对安静、洛小乙,看见安静当了她心心念念的班长之位更是心有不甘故意挑事。但最后也醒悟成长和大家融洽相处被大家接受和喜欢。
原以为,苗宛秋和这群学生们可以平平安安,安安稳稳地走到高考。可是,无法预料的意外还是发生了。即将高考时,安静出了车祸,看到这时的剧情,我们一度认为这是个悲剧的结局。连最后拍毕业照时候安静与苗老师都没有出现。
直到后来的后来……
三十年后:
是安静双脚瘫痪,坐在轮椅静静看书的画面。安静开了一家书店,她没有考上她心仪的北京大学,连续两年都没有考上,就安安稳稳的开了一家书店。书中的世界,仍然是她永远的追求。
接着,安静看见了在书店外面的苗宛秋老师,急忙把轮椅推了出去。可是留下的,是她当年为苗宛秋老师编制的一个蝴蝶结。及远远的映现苗宛秋老师那孤寂沧桑的背影。他的满头白发,他已经老了,不是当年的苗霸天了。
画面的最后一幕是大家的幻想,是大家对毕业照的幻想。他们幻想着,苗老师没有离开,安静没有出车祸,大家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拍了那张毕业照。
可是幻想终究是幻想,不是现实,逝去的青春,岁月,年华,是永远不会回来的。
可是幻想终究是幸福的。
愿大家且行且珍惜,珍惜我们每时每刻在一起的美好日子,珍惜我们每分每秒的温暖共处,毕业季,走出这个校门,我们还能记得留在这里的一情一谊和所有努力。
在此,强烈的推荐你们去看这部剧,有笑点,也非常有泪点,毕竟我全场哭崩了。
谢谢大家,谢谢我们身边,所有为学生付出努力的老师,为教书育人而默默执着,不畏艰苦的老师。在这里由衷感谢。
再真诚道一声:老师好!
俞老师观后感篇4
?老师·好》这部电影选取了八十年代一个看似普通的高中班主任曲宛秋作为背景题材,而较为新颖的叙述方式是通过高中班上的一个男生的整个高中的回忆,串起了整部电影,这部电影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打算以“喜剧”之名缓解压力,来观看这部刚上映的电影《老师好》。但最后换来的不是这份职业给予心底脆弱的悲伤自嘲,而是泪流满面的肃然起敬与寂默不语……影院的灯亮了,工作人员来了,大家久久不愿离去,影片结束,没有七嘴八舌的点评,也没有立刻走人的冲动,坐在那里,沉浸其中……我在片尾的音乐声里听到了控制不住地抽泣,我想,这些,应该是最好的点评吧。
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师推自行车昂首走在校园,接受着人们艳羡的目光和纷至沓来的恭维。桀傲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八婆海燕、奸商耗子……三班是一个永远也不缺故事的集体。苗宛秋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即将走进的这个三班将会成为他以及他身边这辆自行车的噩梦。三班的同学也没有想到,这位新来的老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与以往多塑造的众多喜剧形象不同,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的白衬衫,手腕上带着手表,一身复古装扮完整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们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课堂上正言厉色,私下却展现了慈祥、和蔼的一面。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在于谦的演绎之下流淌出极度煽情的力量,不少现场观众悄悄拭泪,直言于谦是“被相声耽误的影帝”!
整部电影平淡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从而赋予了电影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对师生情谊的刻画,对真正好老师的反思方面《老师·好》做出了大有裨益的尝试。难以磨灭的师生情最终成为彼此最珍视的回忆。“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不仅是苗老师的心声,同样也是学生们的心声。
真正打动人心的青春片,不仅仅是遗憾和怀旧,也不单单是只有“青春”一种元素,而应该是让人看了之后,对生命产生一种理解和开悟,并找寻到人生中新的可能。《老师·好》对现实生活中师生情恰如其分的深刻反思,直击人心,它没有去刻意迎合观众,而是用最大的诚意尊重了观众。
“老师好”,这三个字,简单、平凡,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绚烂与奢华,我每天都会听见学生对我说无数遍,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觉得它是如此神圣与高级。
“老师好”,这三个字,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礼貌和一声问候,更是一个老师付出毕生心血和代价之后赢得的尊重与殊荣。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谱写生命乐章,四季耕耘无微不至留名青史铸就中华辉煌。
因为自己是老师,所以对影片里的剧情感同身受,因为看到班主任默默耕耘,所以触景生情感动到泪流满面!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不能忘记老师的良苦用心,更不能忘记老师对我们的陪伴成长。不做老师,不会明白老师声嘶力竭背后的期望;不做老师,不会懂得老师严厉要求背后的理想。
当影片里的插曲《让世界充满爱》和《谁》响起的一刹那,我瞬间热泪盈眶……当看到苗老师临走时在黑板上写下“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我控制不住泪如雨下……
如果把这两首插曲合起来就是,“谁,让世界充满爱”?是老师。它赋予了老师的责任,也体现了老师的伟大。
俞老师观后感篇5
假期去了很多地方游玩,也读了很多书。但是看似缤纷多姿的假期生活并非只有兴高采烈,大多数时间心绪一直处在患得患失之中,吾家有女青春期,吾家有女准毕业生,吾家有女尚不知学习之重要……,同时,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就想起学校“布置”的作业——写读后感,于是读完这本书就想读后感怎么写,看完那篇文章就想应该如何联系自己的教学,真正是有压力才有动力,真正做到了“掩倦深思、开卷有益”。
大概是妈妈这个角色担当的比较挫败,所以对能做好妈妈的人由衷的钦佩,于是在百度上搜索写好妈妈的书,介绍最多的就是尹建莉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于是怀着好奇、羡慕、崇敬甚至有淡淡嫉妒的心情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看完之后更加深了我最近历经各种磨难所得到的结论:世界上有很多事是可以想办法走捷径的,正所谓事半功倍,而唯独父母孩子这一项工程,是不能摒弃行动而视方法为万能钥匙,梦想一劳永逸,期待“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硕果。
从作者简介中,了解到尹建莉的女儿非常优秀。在读了她的作品之后,才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源头的。品味作品中的一字一句,我能体会到她对女儿的是何等用心,她的方法是多么自然无痕!同样作为母亲,我带着深深的不安与自责,责问自己的灵魂:当我们得到一块璞玉时,该如何去对待?丢三落四是孩子普遍存在的恶习,尹老师的女儿圆圆有一段时间经常忘拿钥匙和手表,又有一次她没拿钥匙,到学校无法锁自行车,恰被查到,违反了校规,要写检讨书,还要影响班级的评优选现,这让圆圆很难过,尹老师虽然心里也有责怪,但没有说“早提醒过你”这样的话,只是开玩笑说她像牛顿一样,难免犯小错误。“像牛顿一样”玩笑式的批评,既是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也是以什么方式批评孩子的问题,既让孩子知道他错哪里了,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孩子肯定乐意接受。我的女儿粗枝大叶、大大咧咧,像我小时候一样,经常忘带作业,把六看成九,考高中的时候居然一道大题漏做。可是今天面对同样犯错误的女儿,除了唠叨甚至谩骂,好像忘记曾几何时我也这样磕磕绊绊的走过。对待学生还有等待花开的心态,到自己孩子身上却只有恨铁不成钢的份了。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很喜欢文中的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作为父母,我们也得到了一块玉石——聪明可爱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更是得到了难以数计的玉石——多姿多彩的学生。面对着手里捧着的玉石,两种角色都要求我们精心雕琢璞玉。正确的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而错误的方法则如农夫的那柄锄头。反观我们的历程,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轻率的拿起锄头指向了璞玉呢?
诚然,作为一个母亲,我挖空心思的想让家中小女有所建树;作为一名者,也本能的希望能带给学生最大的进步。可现实中令人失望的结果带来的巨大反差,还是以它不可扭转的力量将我送上了另一个极端:抱怨孩子没有出息,真是朽木不可雕啊!“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西方的这句谚语如一记重锤,击打在了我的心坎上,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终于明白:现代家庭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其实,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一起成长——沉淀自己的烦躁与不安,睿智的看待孩子迈出的歪斜脚步,包容孩子的过失,引导孩子跨出沼泽地。要具备这些能力,还需一番修炼啊!
“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当然,也并非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要想在的舞台上迈出华丽的舞步,必须处处用心,见微知著。母爱博大,智慧的爱孩子,一个细节足以让生命感受这世界的温暖和美好;师恩浩荡,无私的爱学生,一段时光便能造就他们无量的前途和彼此间的流金岁月。在我,愿倾一生之力,不断向好妈妈、好老师的标准迈出坚实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