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观后感能够让我们在每次观影后保持思考的习惯,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观后感的书写,观众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结合,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乘风破浪观后感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1
在《乘风破浪》中,邓超与彭于晏意外相遇,并加入了“正太帮”,一起街头热血惩善扬恶,又与赵丽颖产生了理不清的关系纠葛,飙车、冒险、玫瑰、婚礼等诸多元素充斥其中,燃情之余,爆笑不断,有笑有泪的“寒式幽默”已深深根植其中。
邓超彭于晏“兄弟档”潇洒街头男女三角关系错综复杂
邓超在亭林镇街头遇见“乡村蝙蝠侠”造型的彭于晏,碎花口罩、黑色披风、背挎两刀,头顶摩托头盔、眼神凌厉,场面诙谐搞笑,“我的梦想,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就洗澡。”彭于晏一身硬朗正气,与董子健等兄弟组成的地下组织“正太帮”,惩恶扬善、一起制霸亭林镇。随后,邓超也加入了“正太帮”,与彭于晏一起饮酒高歌、并肩作战。
上周,韩寒在微博上发文:“邓超就是演彭于晏他儿子,赵丽颖就是演彭于晏他女人,至于赵丽颖是不是邓超他妈,我不剧透。”此前《乘风破浪》曝出的众多物料,都让人猜不透邓超、彭于晏、赵丽颖之间的谜之“三角关系”。而此次发布的预告片里,彭于晏和赵丽颖举办婚礼,邓超是司仪,并为两位新人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哪料“三角关系”再度陡转,赵丽颖主动“勾搭”邓超,邓超则看起来“欲拒还迎”,观众不禁为这一幕捏一把汗。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燃情喜剧即将引爆“寒式幽默”笑点密集
此次曝光的终极预告埋伏众多笑料,密集地刺激观众神经。邓超、彭于晏因为一声“爸”,裤子双双掉到地上,让人忍不住羞涩捂眼。而亭林镇一霸李荣浩,似电影《教父》里的老大,烟雾吞吐之间,大佬派头十足,哪料邓超挑衅,“喂,敢不敢睁开眼睛。”被戳中命门的李荣浩立刻“崩坏”,“我特么已经睁到最大了!”网友看后表示边笑到挠墙边心疼李荣浩:“人艰不拆啊,好想送李荣浩去韩国开开眼界。”
作为《乘风破浪》发布的第二支预告片,终极预告彻底暴露“燃情喜剧”的本质,邓超、彭于晏“父子兵”带头勇敢对抗电影中的反派组织,“笑”果十分显著,再回观早前发布的定档预告,让人泪目的兄弟义气,热血、燃情!韩寒的幽默基因根植于《乘风破浪》,彭于晏那句:“男人至死是少年。”更是一语道破韩寒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的角色精神,相信《乘风破浪》是一部有笑有泪、绝不流俗的燃情电影。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2
一个人,过了三十岁还能保住少年心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能还是看脸,同样是青春无悔,冯唐的小说拍出来就是肿胀肥腻的一块红烧肉让人吃不下,而韩寒的电影总有着一股清新凛冽的露水气,像一颗春天里刚摘的毛桃子。
?乘风破浪》的预告片出来,听着韩寒在开头轻轻哼着《在雨中》,让我有一秒的恍惚,这是18岁的韩寒。
“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就是一场戏。”
据说《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赛车手徐浪,2018年是徐浪去世10周年。他是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走的时候才32岁,妻子刚刚怀孕。葬礼上,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韩寒,嚎啕大哭。
后来韩寒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徐浪:生活就像是跳楼一样往下延续》:
“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
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又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给你的。”
好风光似幻似虚,这是我看完《乘风破浪》2分钟预告片最真的感受。一群少年浪荡在晦暗斑驳的小镇,眼前是白墙灰瓦,心里却是波澜壮阔。
邓超饰演的主角就叫徐太浪,“该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阿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个徐太浪,就像韩寒的影子。
1982年,韩寒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名字美得不合实际,现实是低矮的平房高耸的烟囱,尘土飞扬的小路,水泥桥下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来来去去的三轮车,与别的工业小镇没什么分别。
后来他为家乡写了一首亭林镇镇歌,“我们生是亭林镇的老百姓 / 死是亭林镇的小精灵。”
不少青年作家都是从小镇出来的,比如韩寒,也比如郭敬明。也许成长环境的逼仄与破败,很容易让一个早熟少年,催生出逃离的渴望与幻想,总觉得自己是这片昏暗低垂天空里唯一闪烁的星辰,时刻都准备奔赴一个未知的远大前程。
韩寒初中就遇上了初恋,全校学习成绩前三名的z。为了跟z考上同一所重点高中,韩寒拼命学习,这情节就跟《三重门》里一模一样。
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满分,却被老师怀疑作弊,还叫来了韩寒他爸。爸爸从单位里骑车匆匆赶来,见了韩寒什么也没问,一脚把他踹出数米远,韩寒一声也没争辩。
后来,韩寒凭着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但那时的他,已经极度厌恶数学,连带理科全线崩溃。
他对自己的文笔一直很自信,平时一个很羞涩的人说到文学就变得特别张扬,“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同学不解,钱钟书是谁?
韩寒写到《三重门》的尾声,主人公林雨翔面临被女朋友误会被家长追查,一切不知道该放不该放。听到远方的汽笛,他萌生了出走的想法,又无处可去,只能写“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他在高二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辍学。人生最后一个晚自习,他给挚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
辍学后,父母跟韩寒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于是他索性搬回了亭林镇,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与徐太浪搂着一帮兄弟在小镇招摇而过不同,韩寒在小镇没有朋友。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还回去。
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via南方周末记者陈鸣《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后来,韩寒回想起这段时光,用了两个字形容,孤独,“深深的孤独”。
18岁的时候,韩寒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那是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傍晚发车。没过多久天黑了,窗外亮起昏暗的灯光,很多辆自行车从眼前闪过。
他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骑自行车,绰号叫“亭林镇最速男。”但那时有一件事情又让他很自卑,因为他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在北京的头几年,韩寒依旧孤独,还有些困顿。只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找到了热爱的东西,赛车。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最初学赛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卡丁车场练车练到半夜,一个人孤独地在灯下兜着圈子。赛车拼的是资本,最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韩寒靠着一辆国产车开了两年多整整十二万公里。
“那时候看着那些大车队的车手从我眼前开过的时候,脚一踩油门就是噼噼啪啪的那种排气管的声音特别的响,那我一踩油门,跟他们一样,也是噼噼啪啪的声音,但那是排气管掉在地上。”
即便如此,开着赛车的韩寒,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他也因此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徐浪。
韩寒与徐浪有着相似的生长轨迹。徐浪也是在浙江武义县城里长大,初中有了一辆摩托,从此越骑越远。
得知徐浪去世的消息,韩寒开着车,一边开车,一边哭,好几次都开错路了。徐浪头也不回的走了,如韩寒所说,他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
(“我常想起死去的那些朋友们。我能做的就是躺下睡觉,闭眼,再睁眼,把车的反光镜涂成黑色,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停到发车位,继续。”——韩寒《东望洋》)
今年过了三十四岁生日的韩寒,早已被大家称作岳父。他不再写博客,也很少更微博。除了宣传电影跟书,偶尔的小玩笑,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他在成人礼演讲的时候,对着台下一群少男少女说,“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一场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
?乘风破浪》听起来很有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况味,梁青有首歌叫《远方》这么唱,“欲乘风,愿破浪,望脱缰,闯一闯。”
每个小镇青年都是这样走过。义无反顾的离别故乡,怀着满腔热情奔赴远方。等到生活的豪情壮志都被磨平,体会过人生冷暖交杂,青春终于成为了一页压得平平的书签。
韩寒时不时还会回亭林镇去,小说里到处都是亭林镇的影子,《后会无期》的台球厅也是在亭林镇拍的。
有人猜,《乘风破浪》讲的也许是赛车手徐太浪回到过去,认识了年轻时候的父母,所以才有了合照里赵丽颖所说的老公与儿子。
预告最后的镜头,夜幕四合,邓超揽着彭于晏向前走,又一起回头,其实再无岁月可回头。乘风破浪,浪是徐浪,风也许是像少年啦一样飞驰的韩寒。电影纪念的是走远了的徐浪,也许还有同样走远了的少年韩寒。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过得飞快,随之而来的是更长久的沉默。经历越多的人越沉默,沉默着失去,沉默着怀念。物是人皆非,所幸我们花了一大把力气,终于跟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3
?后会无期》作为一个诗朗诵“电影”,豆瓣评分是7.1。我觉得挺扭曲的,拍的垃圾的时候瞎鼓励,拍的挺好的时候说人家抖机灵;讲了一个垃圾故事的时候“金句”满天飞,讲了一个好故事的时候质疑人家是否每个笑点都有意义,阅读理解做多了吧?
再说电影,我觉得吧,《乘风破浪》画面挺好,配乐挺好,立意挺好,故事挺好,演员们也演的挺好。至少我看完对这个浪漫主义的90年代小镇心生向往。
从2024年回到1998,电影的人物设定特有意思,观众和邓超一样,是已知现世结果的过去时代的旁观者。董子健的马化腾也好,李荣浩的房地产商也好,囤bb机开录像厅的青年彭于晏也好,种种人生都裹挟在所谓的时代洪流里,最后有人成功有人发迹有人失意。但是不管是成为新世界成就者还是被新世界吞没,青年人热爱和追逐未来的姿态都何其相似,渴望鲜衣怒马快意恩仇。悲剧在这里变成了会心一笑,因为这份执着多傻啊可又多可爱。大概每位不善言辞甚至暴躁的中年父亲都有这么所向披靡的青年时代,所以还真别瞧不起“情怀”。
另外也很喜欢的父子和解的感情线。总觉得《乘风破浪》和《降临》这一点挺像的,不管是可以回望过去还是可以预见未来,主人公都没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能做的只有理解与和解,然后更温柔的对待家人和生活。大概是因为生活故事从来都不是一个点,而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一条线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4
从作家、赛车手再到如今的导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贴在韩寒身上的标签。像经常与他一并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样,韩寒从踏入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人们对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多加质疑。
但是韩寒还是用他极为敏锐的嗅觉(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这次身份转换,犹如在他钟情的赛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长的调侃与段子,俘获了大批人心——至少从票房来看,韩寒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相当的不赖。但即便如此,针对《后会无期》的各种质疑仍然如影随形——“故事性弱”、“结构松散”是不少人对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对于韩寒而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源于他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进行影像化想象的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韩寒并未针锋相对,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对其一笑置之。想必韩寒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作为一部跨界过来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远不及无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恰可作为自己改进补长的契机。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注定要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和评论,有多少赞美与喝彩,就会有同等量级的怀疑与批评。韩寒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点,要想继续前行,他也不得不习惯这一点。
如今,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问世,从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争议声再度纷至沓来。有人表示这“只是又一部《后会无期》”,也有人早早抛出“韩寒早已江郎才尽”的论调。在《后会无期》中,韩寒把陈柏霖饰演的主人公设定为一名作家,如今,《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将是一名赛车手——两者正是韩寒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难想见,《乘风破浪》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投射大量韩寒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会见到韩寒的影子。
?后会无期》看似是一篇无关明确题旨的散文,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夹杂了诸多韩寒自己世界观的议论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着几许睿智几许无奈的对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来看,这部新作无疑会比《后会无期》走得更远,与后者的忧伤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备某种暗暗较劲的雄心。
在《乘风破浪》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韩寒曾经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那一面,看见他以影像化的语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很可能还会和《后会无期》一样,充满大量韩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于金句是将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则取决于能够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和更流畅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喜欢,韩寒都已经再度扬帆远行。在争议的风头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风破浪,最终只能用作品说话。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5
看《乘风破浪》之前,我对电影几乎没有期待。单凭“乘风破浪”四个字和海报上四个昂首挺胸的男人,完全想象不出这是怎样的电影;预告片是几个看不出剧情的画面,配上一首老歌,有一点淡雅的感觉,但还是不知道电影的故事是什么。
如果说韩寒的文字里有一点玩世不恭的话,那么他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就是一部文人气的电影。文人气是玩世不恭的另一个极端,韩寒年少成名,十几岁时的写作风格总带着一点文化人恃才傲物的劲儿,看谁都不顺眼,觉得只有自己心里明白人生应该怎么过,你放下身段向他讨教,他还得先舞文弄墨把你取笑一番,再看有没有你的心情。
?后会无期》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暗示,没有很用力地给观众灌输处世哲学,只有一群看似是社会边缘人的小人物,偶尔冒出几句金句,漫无目的地一路向前。韩寒用《后会无期》展示自己当时的心情,来看电影的观众都有幸分享他的感受,至于你是不是接受真的无所谓,韩寒不强求。
所以看到《乘风破浪》的开场我就觉得挺意外的,我没想到韩寒会从电影的形式上做出改变。画面的动感大大加强了,之前的《后会无期》的叙事是匀速,这次的《乘风破浪》是加速和减速,韩寒想要用节奏的变化带动观众进入他的状态,他非常主动地想要让观众接受他的故事。
?乘风破浪》目的很明确,影片大年初一上映,喜庆的气氛要做足,整场故事都是用搞笑段子串联起来的。段子和金句不一样,金句是欲说还休,蕴含一点道理在里面,想一想才能明白的笑料,是讽刺和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大年初一的观众很挑剔,他们讲道理讲了一年了,这一天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和家人朋友一起开心的,所以什么都比不上段子最实在。韩寒在段子上下了功夫,每个笑点都很有新意,没有老梗。
如果只是段子的集合的话,影片可能只会是一场高级一点的小品。《乘风破浪》则不是,它的段子很现代,情绪很怀旧。有段子的地方让人发笑,没有段子的地方让人感动。在曾经的劲歌金曲的伴奏下,二十年前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6
有的人说里面父子关系的转变在穿越前后很生硬,我到觉得是导演故意的,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讨厌甚至厌恶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知道,哪终究到不了憎恨的,程度,所以男主穿越后没有明显的讨厌父亲,反而是接近,了解他。
就想我们每个人一样,长大后终会达成与父亲的和解,再就是结尾,男主明明知道父亲打完架后会坐牢,而母亲会抑郁自杀,而影片的前面他还在要求父亲近几个月不要生事,这一点在故事上确实处理的不好,大概只能理解为男主在这段经历中和伙伴们建立了感情所以意气用事了,好一点的话导演应该表达出男主本想自己亲手报仇不让父亲犯罪,却阴差阳错,最后结果一样,但是片子明显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逻辑上确实有些不通顺……
可能大家看了很多电影经历了很多人生后都喜欢看一些有深度有意义的电影,比如豆瓣高分榜,榜上面的电影确实都很优秀很有意思有他的意义,甚至还能给人很多启发。但是有没有会觉得这些有深度的电影所带的娱乐属性还不够,一直看这样的电影会觉的闷,有时候偶尔看看一些能让人开怀大笑的娱乐片就比如说这部也很不错。好像现在的人都认为有深度有才叫好电影,娱乐片拍得再好也不能叫好电影一样。